【把边,指村头村尾这种边户房。】
张柏林有个二手车,是他前年花3万块钱买的,是老型号的奔驰。
这车虽然岁数老,但是车厢挺大,底盘也高,挺抗造的,而且外形看着也很不错。
作为一个代步车来说,它也算老当益壮。
张柏林对这车挺好,别看这车才3万块钱,装它的车库,可是花了九万五!
车库50平,有暖气有上下水,买回来之后还装修了一顿,装成了私人洗车房。
因为车库够大,甚至还隔出来一个隔间,专门做杂物间。
张柏林也是个节俭的人,只是江城这个地方想捡着金银珠宝是费劲的。
但是自家喝的饮料或者快递的箱子他都会打包好放在杂物间,攒多了之后拉去卖一下,或者是找那种收废品的人上门来收。
其实快递箱子和饮料什么的,他倒是不常有,但他姐是真能折腾,尤其那快递箱子,一年下来,怎么也能卖个百八十的!
这回再加个莫若非,张柏林现在,对于自已留出来的那个储物间充满了自豪!
他可真是有先见之明!
张亦铭住的村子,距离江城有半个小时车程。
张家住在村尾,是一间房屋面积两百平米的,院子足有一千五百平的农村把边大瓦房。
这是张亦铭买了莫若非她姥姥的房子,和另一户人家的房子后,自已改建的。
前些年的时候,九零后的孩子长大了,成家了,老家的父母也就都开始大批量的进城生活,毕竟在东北这片土地,刨除那些不是东西的,父母这一辈子活的就是孩子。
其他地方是父母在哪儿,根就在哪儿。
但是对于东北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孩子在哪儿,父母的根就在哪儿。
有些孩子在外生活工作,或是在外地结婚了,父母就会跟过去,在孩子家附近买房子。
东北这地方四季分明,冬天寒冷。
农村的平房还不像楼,就算是不交取暖费,有左邻右舍担着,这房子也不会冻裂。
这平房但凡是空上一冬天,冬天一冻夏天一缓,房子没几年容会裂纹变成危房。
所以那人家当时就是想把房子脱手的。
地留着,可以年年租赁出去换一点钱,可这房子要是不处理掉,就是擎等着被废弃。
所以张亦铭一说要买,他们忙不迭的就卖了,也没抬价。
毕竟村里人眼见着是越来越少了,他们是真怕房子砸手里。
张亦铭把这房子重新装修,做成了两室一厨一卫一暖房,房前房后各有笼罩房子的阳光房,东北这边叫门斗。
因为那玻璃不隔热,所以前后门斗各有三扇双开窗户,方便夏天的时候开窗通风。
而且这个门斗棚顶不全是玻璃,而是一片玻璃一片瓦,这样也就可以有效的遮挡一部分阳光。
只是在屋内窗户的位置,是三片玻璃,为了方便室内采光。
门斗窗户也是开在对应室内窗户的位置,这样可以保持室内通风。
暖房里摆着木架子,冬天的时候可以用来种菜,保证家里有新鲜菜吃。
开春的时候可以用来孵小鸡,小鸡出蛋壳之后也养在那屋里,等它们接近满月了,天也暖和了再放出去,这样饲养的小鸡身体也好,成活率也高。
全都铺上地暖,卫生间做隔水,因为张亦铭想要不全烧煤,他想要草木灰,所以他做的是那种老式的土锅炉,安了一个地暖的循环泵,这样可以得到草木灰,但是有个缺点就是,停火了之后会会渐渐变凉。
第二天睡醒的时候,屋子的就会温度下降。
不过长久习惯了之后,倒也没有什么关系,尤其是草木灰的吸引下,这个问题就更小了。
那个锅炉下边是直通地下室的,灰烬的存储空间大,所以不用总掏灰,基本上都是十天半个月掏一回,灰满不满不重要,主要是得拿草木灰垫鸡窝。
毕竟,鸡粪,可是所有动物的粪便中,最有劲儿的。
草木灰又是好东西,用它来垫鸡窝,然后发酵好了,那是最棒的有机肥!
两百平的房子旁边,有一个单独的,带前后门的六十平米的砖瓦房,瓦房旁边围着一圈五米高的,扣起来的铁网。
这个鸡架不算砖瓦房,也有二十米长,六米宽。
鸡架里是二百二十只鸡,一百二十只白色母乌鸡,三十只白色公乌鸡,四十个芦花母鸡,十个芦花公鸡,二十只九斤黄。
那些鸡在里面,还算能转开身。
鸡架里边,那个砖瓦房旁边的空地上,有个金刚砂的兔笼子,笼子里是六只胖出双下巴的红眼大白兔。
鸡架的正前方,是一个五平米的木屋,木屋前有个五米长的空挡,以及一个与空挡齐平的大木槽,木槽里添着截成段的鲜玉米杆,草料上,正晃着两只刚刚长角的白山羊的脑袋瓜。
鸡架与主屋间距六米,其间有一大一小两个苞米楼子(玉米仓),仓体离地五十公分,四角是钢管儿,中间还有三排木墩子托底。
小点那个苞米篓子,三米宽三米高,纵向五米长。
三米宽四米高,纵向足有十米,这苞米仓子中间是传送带,方便卖粮。
等卖粮的人来之后,直接开个机器就可以了,很方便。
鸡架的对面是三个彩钢制作的带门带窗的仓房。
总长度有三十米,每个都一样大小,都是十米宽五米深。
最前边的仓房,里面放着各种农具,还有一个拖拉机,拖拉机车厢里,是两个能安在拖拉机头上的那种一体割晒机。
一个是用来割稻子的,一个是用来割玉米的。
还有一个专门的收黄豆的打堆小机器和一个春播必备的卡丁车播种机。
因为机器多,这个仓房,是三个仓房里最挤的。
因为家里需要把这些退下来的材料喂羊以及烧火做草木灰做肥,所以对于稻子和玉米杆杆的整装性就要求比较高。
他家的地确实可以让复合式收割机进去,可是那机器一进去,飞土扬长的,弄一圈之后,把那地祸害成那样,最后还是得自个儿收。
被粉碎的杆杆都办法整理!
所以张亦铭宁愿麻烦一点,也要弄这种!
中间的是装柴火的仓房。
最后的仓房里放着玉米粉碎机和玉米破瓣机。
靠近后院的那边,是个加工大米的机器,仓房的旁边出口那里是一个带窗户的钢铁棚,棚子是纵向五米的,延伸到后院,里面装着稻壳子,这个彩钢棚的尾部也有一个门。
房子后边是六百平左右的园子。
此时的园子里,从靠近采光棚那儿开始数:两垄大葱,三垄芹菜,两垄茄子、六垄辣椒。
六垄三架豇豆角,两垄一架油豆角。
六垄三架水黄瓜,两垄一架旱黄瓜。
其他地方,就是光秃秃一片了,只有星星点点的绿色。
应该是已经种上了大白菜、芥菜嘎达、绊倒驴。
都说头伏萝卜,二伏菜,那是指气温稍暖的华北地区,这片土地就不适合这个时间了,东北的无霜期太短,每年的九月二十三四号基本上就开始上冻了,要是种晚了,那大白菜都包不上芯儿。
房子的旁边就是一片绿油油的,风一吹带着一股子清甜的稻田地。
这一片儿一看就很好收拾的稻田地,都是张家的!
隔了一条水泥道,路的另一边,也是一片稻田地,也在绿油油的晃悠着。
稻田地旁边,则是一望无际的苞米地,这片地虽然不是张家的,但却是张亦铭包下来的。
也是他种的。
张家后边,是个‘丁’字路口,‘丁’字那个‘一’,也是张亦铭家的,种了一大片黄豆。
再往后延伸一点,是卖他房子那家人的地,也被张亦铭包下来了。
他家每年收地的时候,说累也是累的,但是对比其他人,他家和村口那家,是最幸福的!
收过地的都知道,这个近距离的含金量!
(http://www.qiushuxsw.com/book/AKwlju.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