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5章破冰者

小说: 你好1974   作者:不吃猫的鱼翅
求书网 更新最快! 你好1974 http://www.qiushuxsw.com/book/Kwcujj.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凭借李向北在北影厂深厚的人脉以及对唐雨橙“政治正确”光环的背书,《当幸福来敲门》的剧本核心故事,以短篇小说《幸福之路》的形式,在影响力巨大的《当代》文学杂志上重磅连载。

唐雨橙甚至亲自撰写了一篇饱含深情的推荐序,将故事内核拔高到“反映时代变革中普通人的坚韧奋斗,展现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体追求幸福的必然性与光明前景”的高度,巧妙地规避了“调子灰暗”的雷区。

连载甫一推出,立刻引发巨大反响。

读者来信如雪片般飞向编辑部,有共鸣,有感动,更有对“电影什么时候拍出来”的强烈追问。

几乎同时,在唐雨橙的授意和资源运作下,《大众电影》、《电影艺术》等核心电影刊物上,数篇重量级评论文章出炉。

几位德高望重的文艺评论家(其中不乏曾支持过《天云山传奇》的学者)被“请”出山,他们不再局限于剧本讨论,而是高屋建瓴地分析“《幸福之路》现象”,将其誉为“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又一力作”,强调其“深刻的时代烙印、温暖的人文关怀和对奋斗精神的礼赞”。

文章巧妙地将“苦难”转化为“磨砺”,将“底层挣扎”转化为“顽强拼搏”,将“灰暗”扭转为“黎明前的黑暗”,最终指向“幸福必然到来”的官方叙事。这些评论,为尚未开拍的电影披上了一层坚固的“政治正确”铠甲。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小说连播”和“电影之窗”栏目,也响起了《幸福之路》的声音。

著名播音员那富有感染力的演播,让陈光的故事走进了千家万户,尤其触动了无数城镇普通职工和刚刚进城的“打工者”的心弦。

街头巷尾,公共汽车上,开始有人谈论“那个厕所里住人的故事”,谈论“陈光真不容易”。一种自下而上的期待感,开始悄然凝聚。

这股宣传风暴的力度和广度,在1986年的中国是空前的。

它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成功地将《当幸福来敲门》推到了社会舆论的中心,制造了巨大的期待值;另一方面,也无可避免地引来了关注和……警惕。

北影厂内,并非铁板一块。厂长王振邦,一个在电影系统浸淫多年的“老电影”,对唐雨橙这个“空降兵”本就心存芥蒂。

在他看来,唐雨橙仗着背景搞这么大阵仗,是“不务正业”、“哗众取宠”,严重干扰了厂里正常的创作秩序。

更重要的是,唐雨橙绕过他首接动用了北影的指标和资源(虽然是通过李向北),这让他感到了权力的旁落和权威的挑战。

“王厂长,您看看,这外面都闹翻天了!一个剧本,还没拍呢,就吹得天花乱坠!这唐雨橙同志,是不是有点……太着急了?”厂艺委会副主任老刘,王振邦的心腹,拿着几份登载评论文章的杂志,忧心忡忡地说,

“而且这题材,虽然现在被他们包装得花团锦簇,但根子上还是写‘苦’啊!万一拍出来效果不对,风向一变,咱们北影可是首当其冲!”

王振邦阴沉着脸,抽着烟:“哼,年轻人,不知天高地厚。

以为搞点宣传就能成事?电影是拍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还有那个陈光,不安分!

李向北也是,跟着瞎掺和!”他顿了顿,隔行如隔山,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他不是能量大吗?不是要搞‘前所未有’吗?行,咱们就按规矩来!

艺委会的审查流程,一步都不能少!

剧本?给我仔仔细细地审!每一个细节,每一句台词,都要抠!我倒要看看,他这‘政治正确’,经不经得起推敲!”

王振邦的意图很明确:利用正常的审查程序,给唐雨橙和陈光制造麻烦,拖延时间,消耗他们的锐气和资源,最好能逼得他们自己知难而退,或者抓住把柄,在关键时刻给予致命一击。

就在王振邦暗中布局的同时,唐雨橙团队的另一条战线——技术保障,也在张来儿的主导下紧锣密鼓地展开。

张来儿展现了其令人咋舌的能力。

几天后,一批贴着“精密仪器设备配件”标签的木箱,通过海关的特殊通道,悄无声息地运抵北影厂仓库。

打开木箱,里面是整整齐齐、包装完好的柯达电影胶片,数量之多,足够支撑《当幸福来敲门》高标准的拍摄需求,甚至允许陈光进行更多次的尝试。

一同抵达的,还有几套保养精良的潘那维申(Panavision)摄影机镜头、几盏先进的镝灯(HMI)和一套便携式纳格拉(Nagra)录音机。

更关键的是,随设备一同到来的,还有三位低调的香港电影人——一位经验丰富的摄影指导(人称“坚叔”),一位灯光师,一位录音师。

他们以“设备维护工程师”和“技术顾问”的身份登记入境,由张来儿全程安排食宿和“工作指导”。

香港团队的到来,在北影厂技术部门内部引发了不小的震动和……抵触。

习惯了国产设备和传统打光方式的北影老师傅们,看着这些“洋玩意儿”和操着粤语的技术人员,眼神里充满了怀疑和不屑。

一场夜戏,陈光要求营造出都市霓虹透过破旧窗户映照在父子脸上的复杂光影,既要表现环境的冷漠,又要突出人物内心的微弱希望。

北影的灯光师习惯了大平光,觉得那样“清楚”、“明亮”才是好。

坚叔带来的灯光师阿强则坚持要用镝灯模拟霓虹色光,辅以柔光布制造层次,主光只给父子一个很小的区域,大部分环境沉浸在阴影中。两人在现场争执起来。

这黑乎乎的,观众看得清脸吗?领导审查能过?”北影灯光师老李不满。

李师傅,要的就是这种感觉!光太亮,就没那个味道了,观众能感受到氛围比看清每根眉毛更重要!”阿强用生硬的普通话解释。

陈光夹在中间,焦头烂额。

最终是唐雨橙闻讯赶来,首接拍板:“按阿强的方案试一条!效果不好再调。

陈导,你是导演,现场听你的!”唐雨橙的果断压制了技术部门的保守声音,但也埋下了更深的矛盾。

香港团队的专业和效率,在解决技术难题上确实带来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同期录音的清晰度和复杂光效的营造,让陈光如虎添翼。但这种“外来和尚”的优越感,也刺痛了一些老电影人的自尊。

王振邦的“阳谋”很快显现。

厂艺委会的审查会议,变成了对剧本的“批斗会”。

从“厕所居住是否丑化社会主义优越性?”到“主角遭遇的挫折是否过于集中,显得社会太冷漠?”

再到“那个美国名字‘幸福’(当幸福来敲门)是否暗示对西方价值观的向往?”,各种刁钻、上纲上线的问题层出不穷。

陈光据理力争,解释创作意图,但往往被扣上“态度不端正”、“思想认识有偏差”的帽子。

在一次关键的艺委会扩大会议上,王振邦亲自坐镇。

老刘抛出一个“杀手锏”:“剧本结尾,陈光得到工作,似乎是靠一个偶然遇到的‘贵人’(原型为股票经纪人)?这宣扬了什么?是个人奋斗?还是投机取巧,靠运气、靠关系?这和我们提倡的‘劳动光荣’、‘集体主义’精神是否背道而驰?这调子,我看就有问题!”

*会场气氛瞬间凝固。

这个问题极其刁钻,首接指向了故事核心驱动的“偶然性”,很容易被解读为否定个人努力,宣扬宿命论或投机主义。陈光脸色发白,一时语塞。

所有目光都投向列席会议的唐雨橙。

*唐雨橙缓缓站起身,神色平静,目光扫过全场,最后落在王振邦脸上,语气沉稳而有力:“刘副主任这个问题,提得很‘深刻’啊。

”他特意加重了“深刻”二字,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讽刺。

“首先,这不是‘偶然’。

剧本里清晰地描写没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天上掉馅饼也砸不到他头上!这叫‘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

“其次,‘贵人’相助?我更愿意称之为‘伯乐识马’。

在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有多少默默无闻的实干家,因为遇到了知人善任的领导和同志,才得以施展才华,做出贡献?这恰恰反映了我们社会识才、爱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那位服装经理,代表的不是个人恩惠,而是社会对奋斗者、对真才实学者应有的认可和回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唐雨橙声音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这个故事的核心精神是什么?是陈光在绝境中展现出的、一个母亲对孩子的责任,一个普通人在时代浪潮中不放弃希望、顽强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难道不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品质?

难道不是我们改革开放、搞活经济所需要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

把这样一个充满正能量、展现人性光辉和奋斗力量的故事,解读为‘投机取巧’、‘调子灰暗’,我认为,这才是最大的认识偏差!是对创作者热情和劳动的不尊重!”

*唐雨橙一番话,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将政治高度、社会意义和故事内核完美结合,掷地有声。

他巧妙地利用“伯乐识马”这个社会主义语境下完全正面的意象,化解了“贵人相助”的敏感,并将矛头反指对方“认识偏差”。

会场一片寂静。王振邦脸色铁青,老刘哑口无言。

其他艺委会成员也被唐雨橙的气势和道理慑服。

当然更多的是还是被会议最后走来的那位满头白发的女老人,杨老所折服。

是的,在唐雨橙遇到困难之时,他的妻子毫无保留地支持他。

最终告知赵老,赵老又通知他的老伴来给唐雨橙站台。

最终,剧本在附加了几条无关痛痒的修改意见后,惊险过关。

唐雨橙凭借其强大的政治话语权和思辨能力,以及一点点权利,成功拆除了王振邦埋下的最大一颗雷。

剧本审查的惊险过关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最大的拦路虎——中影发行,依然横亘在前。

唐雨橙的“预期管理”计划,进入了最关键的实操阶段。

唐雨橙指示几人的团队,将《当代》杂志收到的大量读者来信(表达对故事的感动和对电影的期待)、电台收到的点播《幸福之路》的听众来信、以及报刊上支持性的读者评论,精心筛选、整理、汇总。

特别是那些来自普通工人、教师、基层干部的信件,言辞朴实,情感真挚,极具代表性。这些信件被装订成厚厚的几大册。

同时,在张来儿庞大商业网络的运作下,一个隐秘的行动在几个重要城市展开。一批人(主要是张来儿旗下或合作的供销社、百货公司员工)被组织起来,拿着介绍信和工作证,前往当地新华书店和报刊亭,“抢购”刊载有《幸福之路》连载和评论文章的《当代》、《大众电影》等杂志,造成这些刊物在报摊上迅速售罄的“繁荣”景象。

虽然带有一定的“水分”,但结合真实的读者热情,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被迅速反馈到中影公司内部,形成强烈的心理暗示:这部电影,拥有庞大的潜在观众基础!

这些精心准备的“民意炮弹”和“市场信号”,通过李向北父亲的老部下(一位己退居二线但仍有余威的老领导)的牵线,以及唐雨橙亲自出马,被送到了中影公司负责影片收购和发行的关键人物——发行处陆处长手中。

陆处长是个谨慎务实的老派人,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读者来信和各地反馈的杂志热销信息,听着唐雨橙条理清晰、充满自信的分析(强调社会意义、观众基础、潜在票房号召力),内心也产生了巨大的震动。

他从业几十年,从未见过一部尚未开拍的电影能引发如此规模的社会讨论和期待。

中影公司内部关于《当幸福来敲门》的讨论会上,分歧巨大。

以陆处长和少数几个年轻科员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应该重视这股罕见的“民意”和市场预期,考虑适当提高收购价格和增加拷贝数量,甚至尝试不捆绑销售。

而以另一位实权派孙副经理为首(私下与王振邦关系密切)的保守派,则嗤之以鼻:“老陆啊,你也是老发行了,怎么还被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唬住了?读者来信?那能代表什么?

谁知道是不是他们自己找人写的?杂志卖得好?那是小说写得好,跟电影是两码事!



    (http://www.qiushuxsw.com/book/Kwcujj.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
求书网 有求必应! 你好1974 http://www.qiushuxsw.com/book/Kwcujj.html 全文阅读!求书网,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