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34章强劲的对手

小说: 你好1974   作者:不吃猫的鱼翅
求书网 更新最快! 你好1974 http://www.qiushuxsw.com/book/Kwcujj.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杀青!”

随着陈光导演略带沙哑却充满力量的声音响彻片场最后一个角落,历时数月、历经波折的《高山下的花环》终于完成了全部拍摄。

这一刻,没有预想中的欢呼雀跃,只有一种近乎凝固的肃穆和深深的疲惫。

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硝烟(模拟弹)的气味,混合着南方雨季特有的潮湿泥土气息。

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刻满了艰辛的痕迹,眼神却异常明亮,如同经历了一场真正的战斗洗礼。

他们共同孕育的这部作品,己不仅仅是胶片上的光影,更承载了无数真实的情感、沉重的历史,以及他们自身倾注的心血与信念。

杀青宴上,唐雨橙举起酒杯,目光扫过一张张熟悉而疲惫的面孔——神情坚毅的陈光、沉稳干练的李向北、眼神锐利的张来儿、永远冲在最前面的胡胜利、心思细腻的金利荣,还有那些在爆破事故中坚守岗位、在官僚刁难时同仇敌忾的每一位成员。

“同志们,”他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宴席的喧嚣,“我们翻过了一座高山,拍完了这部《高山下的花环》。

但这只是第一步。

前方,还有更重要的战场——把它送到千千万万观众面前,让他们看到、听到、感受到南疆那片热土上,我们的战士、我们的军属,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歌与悲怆!

接下来的路,可能不会比拍摄轻松。

但我相信,我们凝聚的心血,我们守护的真实,必将打动人心!为了那些不该被遗忘的英魂,为了这部属于人民、属于历史的电影,干杯!”

“干杯!”酒杯碰撞的声音清脆而有力,是承诺,也是宣战。

电影定档在1988年国庆的消息,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国内电影界激起了层层涟漪。

这个黄金档期,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而《高山下的花环》面临的,绝非坦途。

首先便是档期本身的“拥堵”。这一年国庆档,强手如林。

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刚刚在柏林电影节斩获金熊奖、载誉归来的《红高粱》。

张艺谋那浓烈的色彩、狂放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影像美学,在国内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观影热潮和讨论风暴,被视为“第五代导演”崛起的标志性作品,票房潜力巨大。

此外,还有几部轻松娱乐的商业片和传统题材的主旋律影片,各自拥有固定的受众群体。

《花环》作为一部深沉厚重、首面战争创伤与军人牺牲的严肃战争片,在热闹喜庆的国庆档期中,显得既庄重又有些“不合时宜”。

更令人忧心的是,一股若有若无的“唱衰”调子,开始在圈内和一些媒体上悄然蔓延。

这调子,部分源于之前被唐雨橙团队强硬顶回去的王振邦、孙副经理等人及其背后的势力。

他们虽不敢再明目张胆地刁难,但冷嘲热讽、设置障碍却从未停止。

“战争片?现在谁还爱看打仗的?《红高粱》那才叫艺术,才叫国际视野!”

“听说拍得很惨?又是牺牲又是欠账的,国庆节放这个,不是给群众心里添堵吗?”

“唐雨橙胆子太大,把部队里那些‘不光彩’的事都抖落出来了,真能过审?就算过了,观众买账吗?”

“投资这么大,场面是有了,但故事太沉重,年轻人怕是不爱看。票房?悬!”

“陈光导演风格太‘正’了,不够‘新潮’,跟《红高粱》一比,显得‘土’了。”

这些声音,或明或暗,通过行业聚会、报纸副刊的影评栏目、甚至是一些内部简报,不断传入李向北和张来儿的耳中。

它们像一层阴霾,笼罩在团队心头。

张来儿在港岛也敏锐地察觉到,之前利用港媒施加的压力虽然有效,但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部分港媒在报道内地电影市场时,开始带着一种审视甚至略带优越感的态度,暗示《花环》的“保守”与“沉重”,与开放、多元的国际潮流不符。

“唐局,舆论环境不太友好。”李向北在一次核心团队会议上,忧心忡忡地汇报,“《红高粱》的风头太劲了,把我们挤压得很厉害。

而且那些‘不合时宜’、‘过于沉重’的论调,确实影响了一些院线经理的信心,排片谈判阻力不小。”

陈光导演眉头紧锁,拍案道:“荒谬!什么叫不合时宜?纪念英雄、铭记历史,什么时候都合时宜!

我们的战士流血牺牲,难道是为了让大家在节日里只看歌舞升平吗?真实的力量,永远不会过时!”

唐雨橙沉默着,指尖轻轻敲击桌面。他深知,光有义愤填膺是不够的。

市场就是战场,舆论就是风向。他必须带领团队,在荆棘丛中开辟出一条路来。

面对复杂的局面,唐雨橙团队展现出了超强的应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他们迅速调整宣发策略,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唐雨橙亲自策划,联合军委相关部门、民政部优抚司以及几家大型官方媒体,在北京举办了数场规模空前的“《高山下的花环》致敬英烈·慰问烈属特别放映会”。

邀请片中人物原型所在的部队代表、健在的战斗英雄、特别是众多烈士家属观看影片。放映现场,泣不成声成为常态。

当梁大娘说出“人死账不能死”时,当靳开来牺牲、当梁三喜写遗书、当玉秀坟前哼唱的画面出现时,整个放映厅都被巨大的悲痛与崇高的敬意所淹没。

这些真实的泪水与感动,被媒体广泛报道,形成了强大的情感冲击波。影片不再是冰冷的“产品”,而是承载着无数家庭血泪和民族记忆的载体,“真实的力量”成为最响亮的宣传语。那位曾力挺影片的老将军,也再次发声,盛赞影片“写出了军魂,写出了民心”,其分量不言而喻。

针对“国庆节看这个太沉重”的论调,宣发团队没有回避,而是巧妙转化。

他们提炼出影片的核心精神——“正是有人负重前行,才有我们的岁月静好”,“铭记牺牲,是为了珍视和平”。

将影片定位为“一堂震撼心灵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一次对和平来之不易的深刻反思”。

宣传海报上,硝烟弥漫的战场背景前,是战士们坚毅的眼神和后方军属坚韧的身影,配以醒目的标语:“他们的牺牲,照亮我们的和平路!”、“国庆,让我们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将影片的沉重感,成功转化为对英雄的缅怀和对和平的珍视,契合了国庆“纪念与展望”的双重意义。

唐雨橙深知,官方背书固然重要,但真正的生命力在于民间口碑。

在正式公映前,他精心组织了多轮小范围的点映,对象不仅仅是影评人和媒体,更包括高校学生、工厂工人、普通市民等各个阶层的代表。点映场场爆满,散场后常常出现观众长时间静坐、默默拭泪、自发鼓掌的场面。

许多观众哽咽着表示:“从来没看过这么真实、这么打动人的战争片!”“哭得喘不过气,但觉得灵魂被洗礼了。”“梁三喜、靳开来、玉秀、梁大娘…这些名字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这些来自普通观众的真实反馈,通过口口相传、报纸的“读者来信”栏目、甚至早期的BBS论坛雏形(主要在高校和科研机构内部网络)迅速扩散,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自来水”效应,有力地回击了“没人爱看”、“不合时宜”的论调。

一些有良知的影评人也开始发声,赞誉影片“以现实主义笔触,深刻挖掘了战争中的人性与崇高”,“是主旋律电影艺术突破的里程碑”。

面对《红高粱》的强势,唐雨橙团队没有硬碰硬,而是强调差异化。

《红高粱》是狂野的生命赞歌,是视觉与感官的盛宴;《高山下的花环》则是深沉的家国情怀,是灵魂与情感的叩问。

宣传中突出影片的“史诗感”、“人性深度”和“历史厚重感”。李向北在一次采访中首言:“《红高粱》是绚丽的艺术之花,《花环》则是扎根大地的生命之树。

它们都是中国电影的骄傲,观众可以各取所需。” 这种既承认对方成就,又清晰表达自身价值的姿态,赢得了不少尊重。

港岛方面,张来儿再次发力。

将重点放在影片本身的艺术成就和情感震撼上。

她联络香港左派爱国影人(如银都机构相关人士),组织香港媒体和影评人专场看片。

影片中超越意识形态的普世情感——战友之情、夫妻之爱、母子连心、信守承诺的担当,深深打动了香港观众。

港媒的报道风向开始转变,出现内地战争巨制<高山下的花环>震撼香江》、《比枪炮更震撼的是人心》等充满赞誉的标题。

新华社香港分社也适时进行了正面报道,肯定了影片在促进内地与香港文化理解上的积极意义。

良好的口碑甚至引发了东南亚华人圈的关注,为后续可能的海外发行奠定了基础。

排片是硬仗。胡胜利带着他的“地面部队”——一支精干的发行人员,跑遍了全国主要城市的重点影院。

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宣传册(内含真实历史背景、英雄事迹、震撼剧照和点映口碑摘要),一家家拜访院线经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强调影片的官方背景、社会意义和潜在的长线口碑效应),甚至辅以合理的分成激励。

金利荣则负责协调庞大的宣传物料(海报、立牌、宣传单)的印刷和运输,确保在最后关头覆盖到尽可能多的影院阵地。

他们的努力,在点映口碑发酵后效果显著,许多原本犹豫的院线开始增加排片。

就在国庆档正式拉开帷幕前一周,在北京最大的首都电影院,举行了一场规格极高的《高山下的花环》千人点映礼。

受邀者包括高层领导、军方代表、文化界名流、外国驻华使节以及经过严格筛选的各界群众代表。

巨大的银幕上,战火纷飞,硝烟弥漫。靳开来找水牺牲时的壮烈与痞气,梁三喜写遗书时的铁骨柔情与无限眷恋,玉秀从甜蜜新婚到痛失所爱再到坚强抚育遗腹子的坚韧,梁大娘卖猪还债时那催人泪下的深明大义,赵蒙生从“逃兵”到勇士的艰难蜕变,雷军长痛斥不正之风时的雷霆之怒……一幕幕,一帧帧,冲击着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放映厅内,抽泣声从一开始的零星点点,逐渐汇聚成难以抑制的悲恸海洋。

许多经历过战争岁月的老同志老泪纵横;年轻的观众紧握双拳,眼含热泪;外宾们神情肃穆,被这超越国界的人性光辉所震撼。

当影片结束,字幕缓缓升起,主题音乐《热血颂》那悲壮深情的旋律回荡在影院时,全场观众自发地、长时间地起立鼓掌。

掌声如雷,经久不息,其中夹杂着无法平复的哽咽。灯光亮起,许多人脸上泪痕未干,仍沉浸在巨大的情感震撼中,久久不愿离去。

这场点映,取得了空前成功。

它不仅仅是一场电影放映,更成为了一次集体情感的宣泄和对英雄的深切缅怀。

第二天,几乎所有主流媒体都在头版或文化版头条报道了这次点映的盛况和观众强烈的反响。

“泪洒首都影院”、“掌声献给最可爱的人”、“《高山下的花环》点映引爆心灵震撼”等标题铺天盖地。

之前所有的“唱衰”论调,在这股由真实泪水汇聚成的洪流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唐雨橙站在影院后台,看着散场后仍聚集在门口激动讨论、擦拭泪水的观众,听着身边工作人员汇报媒体反响的热烈,一首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又充满信心的笑容。

陈光导演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眼圈也是红的,一切尽在不言中。李向北和张来儿相视一笑,眼中闪烁着胜利在望的光芒。

胡胜利和金利荣更是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成了!”李向北低声对唐雨橙说,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民心所向!”

唐雨橙深吸一口气,望向窗外华灯初上的京城,目光坚定而深远:“这只是开始。明天,我们的《花环》,将真正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阅。



    (http://www.qiushuxsw.com/book/Kwcujj.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
求书网 有求必应! 你好1974 http://www.qiushuxsw.com/book/Kwcujj.html 全文阅读!求书网,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