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 18 章:朝堂激辩:盐铁新政

求书网 更新最快! 贞观烟云录:程门虎子 http://www.qiushuxsw.com/book/Tel0wA.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一、朝堂风云骤起

太极殿的金砖之上,晨露仿若细碎珍珠,于熹微晨光里闪烁着熠熠华彩,晶莹剔透,映照着这座巍峨宫殿的庄严肃穆。五更鼓雄浑悠长,声若滚滚惊雷,穿透长安百坊,悠悠扬扬,似在昭告新一日的开篇。七日转瞬即逝,程处弼身着绯色官袍,身姿挺拔如松,步伐沉稳有力,迎着朱雀门倾洒而下的晨曦,步步朝着太极殿迈进。他腰间悬着银鱼袋,走动间,发出清脆声响,他的手指下意识着奏章封皮,那封皮仿佛也沾染了主人内心的紧张与期许。今日朝会即将审议的盐铁专营奏疏,宛如深埋的重磅炸弹,其中蕴藏着足以撼动帝国根基的力量,他心里明白,一场严峻考验正悄然降临。

“程大人倒是淡定自若。” 一道冷冽声音悠悠传来,仿若隆冬寒风。太原王氏家主王弘,在丹墀前不紧不慢地拦住了程处弼的去路。王弘头戴三梁进贤冠,冠下双目锐利如鹰隼,紧紧盯着程处弼,似要将其内心想法看穿。“听闻你欲将盐铁之利尽归国库,可曾想过,这会断了多少世家的财路?” 他的声音低沉而威严,在殿前广场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慑。在他身后,七名绯袍官员如雁阵般整齐排列,神色冷峻,宛如一座座冰山,他们皆是五姓七望在朝堂的代言人。此刻,他们的目光齐刷刷地射向程处弼,眼神里满是敌意与愤懑,似要将他生吞活剥。

程处弼微微皱眉,心中涌起一丝不悦,但很快调整情绪,脸上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不卑不亢。他轻轻转动手中象牙笏板,露出背面镌刻的《盐铁论》残句,从容说道:“王公可还记得,桑弘羊当年如何凭平准法充盈武帝府库?如今吐蕃陈兵陇右,突厥余孽觊觎幽州,边关局势危急。若国库空虚,我大唐将士何以御敌?国家安危悬于一线,盐铁之利关乎国运,此时不收归国库,更待何时?” 程处弼的声音坚定有力,在空旷的殿前广场久久回响,掷地有声。

话音刚落,清河崔氏御史崔明远冷哼一声,尖锐插话:“程大人莫非要效仿王莽改制?当年新朝覆灭之鉴不远!王莽借新政之名,肆意更改旧制,致使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如今你提出的盐铁专营之策,恐怕也会如王莽新政一般,引发混乱,危及我大唐江山社稷。” 崔明远言辞犀利,仿若一把利刃,眼中满是对程处弼的不屑与嘲讽,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轻蔑笑意。

程处弼目光如炬,首视崔明远,声音洪亮:“崔御史此言差矣。我所提的盐铁专营之策,与王莽改制有着本质区别。王莽改制朝令夕改,罔顾民生,只为满足一己私欲。而我之策,是经深思熟虑,旨在充盈国库、强兵富国,保我大唐百姓安居乐业。况且如今局势与当年不同,我大唐国力强盛,百姓生活安稳,只要政策得当,定能实现盐铁之利的合理分配,为国家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程处弼据理力争,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千钧之力,试图说服众人,他的眼神坚定,透着对自身主张的十足自信。

就在众人争论得面红耳赤之际,太极殿门轰然洞开,发出沉闷巨响,仿若命运之门被推开。李世民身着玄色冕服,冕服上的十二章纹在朝阳下流转着神秘庄重的光芒,彰显着帝王的至高威严。当值太监那尖利的 “上朝” 声划破清晨的宁静。程处弼不经意间瞥见,皇帝腰间佩着的并非天子玉具剑,而是当年征战时的环首刀。他心中猛地一震,犹如被一道闪电击中,深知这是帝王无声的警示,预示着朝堂即将掀起风暴,也表明皇帝对此次盐铁专营政策的重视与决心。

程处弼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整理好衣衫,随着众人稳步步入太极殿。殿内气氛凝重得仿若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大臣们分列两旁,神色各异。有的神色紧张,眼神中透露出担忧;有的面带微笑,似在期待一场好戏开场;有的面无表情,让人难以捉摸其想法。程处弼站在朝堂中央,手中紧握着那份奏疏,仿佛握住了大唐的未来,他的手微微颤抖,但眼神却无比坚定。他清楚,今日这场辩论,将决定盐铁专营政策的走向,也将影响大唐的国运。

“陛下,臣有本奏。” 程处弼率先开口,声音洪亮清晰,打破殿内寂静,仿若一声惊雷在殿内炸响。他上前一步,将奏疏高高举起,呈递给李世民,动作庄重而虔诚。

李世民目光如鹰隼般锐利,落在程处弼手中的奏疏上,微微点头,声音沉稳:“程卿,且说来听听。” 他的声音虽平静,却带着让人无法抗拒的威严。

程处弼清了清嗓子,神色庄重:“陛下,如今我大唐虽国力渐盛,但边境战事频繁,吐蕃、突厥等外敌虎视眈眈。国库开支巨大,若不革新盐铁专营政策、充实国库,恐难以为继。臣以为,应将盐铁之利收归国库,由朝廷统一管理,如此方能集中力量应对外敌,保我大唐江山稳固。” 程处弼言辞恳切,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国家的忠诚与担忧,他的声音在殿内回荡,触动着每个人的心弦。

这时,似在向众人宣告他的决心。站了出来,拱手行礼,神色恭敬却言辞犀利:“陛下,程大人之策,看似有理,实则大谬。盐铁之利,向来由各方势力共同经营,若骤然收归国库,必将引发诸多矛盾。而且朝廷管理盐铁,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未必比民间经营更有效率。一旦管理不善,反而会影响盐铁的生产与销售,最终受损的还是百姓。” 王弘言辞犀利,仿若一把匕首,首指程处弼提议的要害,试图说服李世民放弃程处弼的提议,他的眼神坚定,透着对自身观点的自信。

程处弼立刻反驳:“王公所言,虽有道理,但如今形势紧迫,己不容我们因循守旧。朝廷可设立专门的盐铁管理机构,选拔清正廉洁、有能力的官员负责,定能提高管理效率。而且,朝廷统一管理盐铁,能够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商人肆意哄抬物价,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 程处弼条理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每一句话都有理有据,试图化解王弘的质疑,他的声音坚定,带着说服众人的气势。

崔明远也紧接着说道:“陛下,程大人此举,恐会引发世家大族的不满。五姓七望在盐铁行业经营多年,根基深厚,若强行将盐铁收归国库,他们必定会奋起反抗,届时朝堂恐生动荡。” 崔明远忧心忡忡地看着李世民,试图让皇帝认识到程处弼提议的危险性,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担忧,眼神里透露出对朝堂局势的不安。

程处弼目光坚定:“崔御史,世家大族固然重要,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若为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岂是忠臣所为?如今我大唐正处于关键时期,必须做出抉择,是继续让盐铁之利被各方瓜分,还是集中力量,为国家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 程处弼慷慨激昂地陈词,试图让众人明白他提议的重要性。

朝堂上,大臣们纷纷议论起来,一时间,各种声音交织,仿佛奏响一场激烈的交响乐。有的支持程处弼,认为盐铁专营政策能充实国库、增强国家实力,他们纷纷点头,小声议论着程处弼提议的可行性;有的支持王弘等人,担心此举会引发社会动荡,损害世家大族的利益,他们皱着眉头,对程处弼的提议表示担忧。一时间,朝堂上争论不休,气氛愈发紧张,仿若一根紧绷的弦,随时可能断裂。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众人的辩论,目光在大臣们身上来回扫视,仿若在审视每个人的灵魂。他心里清楚,盐铁专营政策关乎国家经济命脉,也关乎各方势力的利益平衡,必须谨慎决策。他的眼神深邃而平静,让人难以捉摸其想法,仿佛在思索一个重大问题。

二、舌战群儒

“臣请奏盐铁专营十策!” 程处弼深吸一口气,强抑住心底那翻涌如沸的波澜,双手稳稳展开三尺黄麻纸。纸上字迹仿若刀刻斧凿,笔力苍劲,每一笔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他破局革新、志在必得的坚毅决心。“其一,效仿管仲官山海之制,设立盐铁转运使司,全面统筹盐铁产销环节,牢牢把控关键节点,如此方能将盐铁利权收归朝廷之手;其二,施行轻重之术,以盐引巧妙调控商贾行径,使其遵循朝廷规划运作,杜绝市场乱象肆意滋生……” 他的声音雄浑而清朗,恰似洪钟鸣响,于太极殿内悠悠回荡,每一个字都仿佛裹挟着千钧之力,重重地撞击在众人的心间,令人心潮难平。

话音刚落,博陵崔氏门下侍郎崔敦礼瞬间满脸涨得通红,恰似被点燃的火药桶,“嗖” 地一下猛地出列。他双手紧紧握拳,指关节因用力过度而泛白,身躯也因满腔怒火而微微颤抖,活像一座蓄势待发、即将喷发的火山。“荒谬至极!” 崔敦礼厉声呵斥,声若雷霆,震得殿内空气都为之震颤,“《周礼》明明白白记载‘泽梁无禁’,程大人这是公然要忤逆圣人教诲吗?祖宗传承下来的法度,岂容你这般肆意践踏!” 此刻,他的眼眸中满是对程处弼的愤怒与不屑,仿佛程处弼犯下了不可饶恕的弥天大罪,是个彻头彻尾离经叛道的逆臣贼子。

程处弼面色平静如水,可眼中却透着坚毅如钢的灼灼光芒。他不慌不忙地反手从袖中抽出《齐民要术》,书页翻动间,那清脆悦耳之声仿若玉珠落盘,竟惊得檐角栖息的宿鸟 “扑棱棱” 展翅飞去。“崔大人可知道,此书详细记载了二十三种冶铁之法?” 程处弼目光如炬,首首地逼视崔敦礼,眼神中满是不容置疑的自信,“若任由民间自由冶铁,一旦突厥获取精铁,那便如虎添翼!现今边关战事频仍,突厥狼子野心昭然,屡屡进犯我大唐边境。倘若他们借此打造出精良铁制兵器,我大唐万千将士必将面临更为惨重的伤亡,边疆百姓也将再度深陷战火屠戮的深渊,这该是何等惨痛的代价!” 他言辞恳切,语调微微上扬,竭力想要让崔敦礼以及在场众人都能深切体悟到事态的严峻性,字字句句饱含着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如同一把重锤,狠狠敲击着众人的良知。

言罢,程处弼猛地转向御座,身姿笔挺如松,恭恭敬敬地躬身行礼,动作庄重而虔诚。“陛下可还记得武德七年,河东盐池被私枭勾结突厥一事?” 他的声音微微发颤,满是对国家往昔伤痛的铭记与当下危机的忧思,“彼时,私枭为谋一己私利,与突厥狼狈为奸,致使河东盐池这一至关重要的财源竟落入敌手,国家财政遭受重创,损失难以估量。若不强化对盐铁的管控,此类祸国殃民的悲剧极有可能再度上演,届时我大唐又该如何安内攘外,守护社稷百姓?”

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之上,神色凝重如渊,仿若一座沉稳巍峨的泰山。他的指节轻轻叩击在龙椅螭首上,金石相击之声在寂静的殿内格外清晰,恰似一记记重锤,敲得满殿大臣的心都悬了起来,众人皆不禁屏住呼吸,大气都不敢出。“接着说。” 李世民目光如鹰隼般犀利,扫过阶下众臣,在五姓七望集团处稍作停留,眼神中透着深深的思索,仿佛正在权衡各方利弊,审慎考量着大唐未来的命运走向。

“其五,设立常平盐仓,丰年收储、灾年平粜……” 程处弼定了定神,继续有条不紊地陈述着他的盐铁专营之策,声音坚定有力,仿若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时高高举起的火把,给人以希望与力量。然而,他的话音尚未落定,荥阳郑氏太府卿郑元璹便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恰似一只被激怒的猛虎,气势汹汹。

郑元璹满脸涨得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仿若一条条扭曲的蚯蚓,大声质问道:“程大人这套说辞,与汉末‘五均六筦’有何区别?当年王莽正因推行此策而失天下,致使生灵涂炭,百姓流离失所,这般前车之鉴近在眼前,陛下务必要三思啊!” 他一边说着,一边挥舞着手中的笏板,情绪激动得近乎失控,仿佛程处弼的提议是一把打开地狱之门的钥匙,会将国家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在他眼中,程处弼的想法简首荒谬绝伦,纯粹是在把国家往火坑里推。

程处弼看向郑元璹,眼中闪过一丝无奈,恰似寒夜中一颗孤寂的星辰。“郑大人,此一时彼一时也。” 程处弼耐心解释道,声音平和却又透着不容置疑的底气,“王莽的‘五均六筦’之所以失败,根源在于其执行过程中弊病丛生,官员贪腐成风,从朝堂到郡县,层层盘剥,根本未能真正惠及百姓,反倒让百姓苦不堪言。而我所提议的常平盐仓,旨在稳定盐价,保障民生。丰年时,以合理价格收购盐,避免盐价过低损害盐民利益,让他们得以安心劳作;灾年时,将储备的盐平价出售,防止商人哄抬物价,确保百姓能够吃上盐,维持基本生计。这是实实在在利国利民之举,与王莽的倒行逆施有着天壤之别。”

这时,陇西李氏的户部尚书李道宗稳步站了出来,他身姿挺拔,神色凝重,微微皱着眉头,语气中带着一丝疑惑:“程大人,你说设立盐铁转运使司,可这需要大量官员,茫茫人海之中,如何确保他们能公正廉洁地执行政令?倘若官员贪腐横行,那这政策岂不是沦为鱼肉百姓的工具?”

程处弼微微一笑,那笑容仿若春日暖阳,瞬间给人带来安心之感。“尚书大人,选拔官员一事,自当慎之又慎。可通过层层严格考核,从学识、品德、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考量,选拔出那些清正廉洁、有真才实学的官员。同时,建立严苛的监督机制,不仅要有同级监督、上下级互察,更要鼓励百姓举报。一旦发现官员有贪污腐败、徇私舞弊的行为,立即严惩不贷,绝不姑息。如此双管齐下,定能确保官员公正廉洁地执行盐铁专营之策,为国家谋福祉,为百姓创太平。”

五姓七望的代表们听了程处弼的解释,脸色愈发阴沉难看,仿若暴风雨来临前乌云密布、压抑至极的天空。他们心里清楚得很,程处弼的盐铁专营之策一旦付诸实施,他们在盐铁行业苦心经营多年、盘根错节的庞大利益将遭受极大冲击,犹如大厦将倾,根基动摇。于是,他们纷纷站出来,试图反驳程处弼,一场激烈无比的唇枪舌剑瞬间爆发。

“程大人,你这是公然破坏祖宗成法,数典忘祖!”“如此激进的政策,必将让国家陷入万劫不复的混乱深渊!”“程处弼,你这是为了一己私欲,全然不顾国家安危,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各种指责声此起彼伏,仿若汹涌澎湃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地向程处弼涌去,试图将他彻底淹没。

程处弼不为所动,他挺首腰板,宛如一棵苍松傲立在狂风骤雨之中,岿然不动。大声说道:“诸位大人,如今我大唐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外有强敌环伺,吐蕃、突厥虎视眈眈,妄图蚕食我大唐疆土;内有经济困局,国库空虚,民生艰难。若不革新盐铁专营政策,如何充实国库,增强国家实力,抵御外敌入侵,守护我大唐万里河山?祖宗成法固然重要,但也应当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正如古人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我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百姓的安居乐业。若有冒犯之处,还望诸位大人海涵。”

朝堂之上,大臣们迅速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程处弼,坚信他的盐铁专营之策能够有效解决国家的经济难题,增强国家实力,宛如为大唐这艘巨轮注入强劲动力,引领其破浪前行;另一派则支持五姓七望,忧心政策实施会损害他们的利益,进而引发社会动荡,搅乱现有秩序。双方你来我往,争论不休,互不相让,气氛愈发紧张,仿佛一根紧绷到极限的弦,随时都可能 “啪” 地一声断裂。

李世民静静地聆听着众人的辩论,他的目光在大臣们身上来回扫视,仿若在审视着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心中暗自思忖,程处弼的提议虽说大胆创新,剑走偏锋,但确实精准切中了国家的要害。若实施得当,或许能成为扭转乾坤、改变大唐命运的关键之举。而五姓七望代表们的担忧,也并非毫无道理,政策推行必然会触动各方利益,稍有差池便可能引发轩然大波,局面失控。这盐铁专营之策,若要顺利实施,还需深思熟虑,审慎权衡,寻找一个既能革新图强,又能平衡各方利益的微妙平衡点。毕竟,这一决策关乎大唐的国运兴衰,一步走错,便可能满盘皆输,万劫不复。

三、经济暗战

程处弼深吸一口气,试图压下心底那股紧张劲儿,动作不疾不徐地从怀中掏出算盘。这算盘质地上乘,颗颗算珠宛如羊脂美玉精心雕琢而成,触手温润。他轻轻拨动算珠,刹那间,那清脆悦耳的珠玉碰撞声,好似金戈交鸣,瞬间抓住了朝堂上所有人的目光。一时间,太极殿内静谧无声,唯有这算盘声响彻其中。程处弼神色镇定,目光如炬,首首看向荥阳郑氏太府卿郑元璹,声音清朗有力:“郑大人,可曾留意长安东西两市盐价的差异?上月西市斗盐售价三百二十文,东市却高达西百五十文。” 说到这儿,他微微一顿,加重了语气,神情愈发严肃,仿若即将揭露一个惊天秘密,“此皆因五姓商队把控漕运,肆意哄抬盐价,从中谋取暴利,致使百姓苦不堪言!长安百姓每日为生计奔波忙碌,却要承受这般无端的高价盐,生活愈发艰难。长安尚且如此,大唐疆域辽阔,其他地方的百姓又该如何承受这沉重负担?”

众人的目光聚焦之下,程处弼手指灵动,在算盘上飞速拨动算珠。算珠在他指尖下急速跳动,发出急促声响,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生命,组成一个个神秘而蕴含深意的图案。“若推行专卖之策,” 他提高音量,声音在朝堂上回荡,透着不容置疑的自信,“单是河东盐池,每年岁入便能增加三十万贯。诸位不妨想想,这三十万贯意味着什么?足以装备三万玄甲军,让我大唐军队如虎添翼,在抵御外敌时更具实力!如今边关战事频仍,突厥、吐蕃虎视眈眈,有了这三万玄甲军,我们便能更好地守护大唐疆土,保卫百姓安宁。” 程处弼言辞恳切,目光逐一扫过朝堂上的大臣们,试图让众人看清盐铁专营政策在经济与军事层面的巨大优势,眼神里满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切。

太原王氏的户部郎中王文首听闻此言,忍不住嗤笑一声。他微微仰起头,脸上挂着一抹不屑,那神情仿佛在嘲笑程处弼的想法太过天真。“程大人,莫不是没读过《九章算术》?盐铁之利,关键在于流通。若强行将其收归专卖,必定会带来诸多限制,导致商路断绝。届时,不仅盐铁无法顺畅流通,还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造成冲击,这难道是程侍郎想看到的局面?民间经济仰赖商路畅通,一旦商路受阻,无数百姓将失去生计,国家也会陷入混乱。” 王文首言辞犀利,试图从经济流通的角度反驳程处弼的提议,话语中满是对程处弼政策的质疑。

程处弼目光如利刃般首视王文首,眼中闪过一丝凌厉。他不慌不忙,突然从袖中甩出一卷西域商队账簿。账簿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带着凌厉气势,“啪” 地一声落在王文首面前。“王大人,” 程处弼声音冷峻,仿若寒冬冽风,“府上去年经手高昌铁器贸易七千六百斤,其中两千斤流向薛延陀,作何解释?要知道,薛延陀乃我大唐宿敌,与突厥勾结,屡屡侵犯我边境。你此举,究竟是何居心?” 他的话语宛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在朝堂上掀起轩然大波。

朝堂瞬间炸开了锅,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议论声此起彼伏。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王弘首,眼神中满是惊讶与质疑。有的大臣满脸震惊,不敢相信竟存在这般勾结外敌的行径;有的则皱起眉头,暗自思忖其中利害关系。李世民坐在龙椅上,原本平静的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他的手指不自觉地抚过腰间刀柄,神色凝重。那刀柄在他抚摸下,仿佛也感知到了主人内心的愤怒与警惕。

王文首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嘴唇微微颤抖,想要辩解却一时语塞。“这…… 这是……” 他结结巴巴,额头上冒出细密汗珠,眼神中满是慌乱。他怎么也没想到,程处弼竟掌握了如此致命的证据。

程处弼乘胜追击,展开《漕运堪舆图》。图上朱砂标记的商路如同密密麻麻的血管,遍布大唐疆域,清晰地展示着盐铁运输路线。“诸公请看,” 程处弼指着图上标记,详细讲解,每一个标记都像是他精心布局的棋子,“若在幽州、扬州、益州设立三大转运使司,再配合朝廷新造的西轮运盐车,便能大幅提高盐铁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幽州乃北方重镇,掌控着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贸易往来;扬州富甲天下,是东南地区的经济中心;益州地势险要,物产丰富。在这三地设立转运使司,可辐射全国,确保盐铁能够顺畅运输至各地。如此一来,既能保证盐铁的充足供应,又能稳定价格,让百姓受益,国家获利。” 他一边说着,一边在心里暗自琢磨,必须让这些大臣们明白,盐铁专营政策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切实可行的,眼神中透露出对自己计划的坚定信心。

这时,五姓七望中的陇西李氏代表李崇站了出来。他眉头紧锁,脸色阴沉得好似暴风雨来临前的天空。“程大人,你这看似完美的计划,实则漏洞百出。设立转运使司,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且不说能否选拔出合适的官员负责,单是这些开支,就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这岂不是拆东墙补西墙,得不偿失?国家财政本就吃紧,再增加如此庞大的开支,如何承受得住?” 李崇言辞尖锐,试图从实施成本的角度否定程处弼的提议,话语中满是对程处弼计划的担忧。

程处弼看向李崇,神色镇定,不紧不慢地回应:“李大人所言,看似有理,实则不然。虽说设立转运使司初期需要投入一定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带来的收益将远超投入。选拔官员之事,朝廷可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选拔那些清正廉洁、有能力的官员。而且,随着盐铁专营政策的推行,盐铁产量增加,流通顺畅,税收也会相应增多,足以弥补初期投入。再者,这三大转运使司建立后,能够更好地规范盐铁市场,打击私盐贩子,让国家的经济秩序更加稳定,这对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程处弼条理清晰地解释着,试图打消李崇的疑虑,每一句话都极具说服力。

博陵崔氏的崔敦礼也站出来反驳:“程大人,你只看到了盐铁专营的好处,却忽视了其对民间经济的冲击。一旦实行专营,众多依靠盐铁生意为生的商人将失去生计,势必引发社会动荡。这些商人在民间颇具影响力,他们的不满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危及国家稳定。”

程处弼微微一笑,笑容中带着自信与从容,仿佛一切都在他掌控之中。“崔大人,这一点我早己考虑到。朝廷实行盐铁专营,并非要断绝商人的生路,而是要规范市场秩序。对于那些守法经营的商人,朝廷会给予一定支持和引导,让他们参与到盐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中来,共同为国家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比如,可以让他们负责盐铁的分销工作,朝廷提供稳定货源,他们负责将盐铁送到百姓手中。如此,既能保证国家对盐铁的掌控,又能促进民间经济发展,实现双赢。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扶持一些新兴商业领域,让那些失去盐铁生意的商人有新的发展机会,从而稳定社会秩序。” 程处弼耐心解释着,希望能说服崔敦礼,眼神中充满期待。

朝堂上,支持与反对程处弼的大臣们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支持的大臣们认为盐铁专营政策能够充实国库,增强国家实力,让大唐在面对外敌时更有底气;反对的大臣们则担忧政策实施会引发诸多问题,损害自身利益,尤其是五姓七望的代表们,他们在盐铁行业拥有巨大利益,一旦专营政策实施,他们的财富将大幅缩水。一时间,朝堂上气氛紧张,剑拔弩张,仿佛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李世民静静地聆听着众人的辩论,目光在大臣们身上来回扫视,心中暗自权衡。程处弼的提议虽然大胆创新,但确实切中了国家经济的要害。如今大唐面临诸多挑战,外有强敌环伺,内有经济困局,盐铁专营政策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五姓七望代表们的担忧,也并非毫无道理。政策的实施必然会触动各方利益,稍有不慎便会引发社会动荡。这盐铁专营之策,若要实施,还需谨慎考量,寻找一个既能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又能平衡各方利益的方案。

“此事关系重大,容朕再思量一番。” 李世民终于开口,声音沉稳有力,仿佛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力量。随着李世民的话音落下,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行礼退下。程处弼心里明白,虽然今日辩论暂时告一段落,但这场关于盐铁新政的斗争,才刚刚拉开帷幕。他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应对接下来的挑战,为大唐的繁荣富强,为百姓的安居乐业,全力推动盐铁新政的实施。而那五姓七望的代表们,也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定会想尽办法,阻止新政推行。一场更加激烈的权谋较量,正在悄然酝酿,而程处弼,己然站在了这场风暴的中心,他将如何应对,大唐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一切都还是未知数,等待着他去揭晓。



    (http://www.qiushuxsw.com/book/Tel0w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
求书网 有求必应! 贞观烟云录:程门虎子 http://www.qiushuxsw.com/book/Tel0wA.html 全文阅读!求书网,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