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王爷谋逆势力的覆灭,朝廷迎来了一段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苏婉儿的改革措施如同春风化雨,逐渐渗透到国家的各个层面,从经济民生到文化教育,从政治制度到军事边防,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百姓安居乐业,商业繁荣昌盛,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而,改革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旧有的利益集团虽经多次打击,但仍有残余势力在暗中蠢蠢欲动。他们不甘心失去往日的特权和利益,时刻等待着时机,试图对改革进行反扑。
在一次朝堂议事中,户部侍郎站了出来,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苏大人推行的新政虽初见成效,但近期国库收入却有所减少。许多原本由朝廷专营的产业,因新政放开限制,流入民间,致使朝廷财政收入大不如前。长此以往,恐影响国家各项事务的运转。”
苏婉儿心中明白,这是旧势力借题发挥,试图对改革进行质疑。她从容应对道:“陛下,新政放开部分产业限制,旨在激发民间活力,促进经济发展。虽短期内国库收入有所减少,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的繁荣,商业税、农业税等各项税收必将稳步增长。而且,民间资本的活跃,也能带动更多行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于国于民皆有利。”
皇帝微微点头,示意苏婉儿继续说下去。苏婉儿接着说道:“当前国库收入的变化,是改革过程中的正常调整。我们应着眼于未来,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加强税收监管,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尽管苏婉儿的解释有理有据,但仍有一些大臣随声附和户部侍郎。他们或是出于对旧有利益格局的维护,或是对改革前景心存疑虑,纷纷表示担忧。朝堂之上,支持改革与反对改革的声音再次形成对峙之势。
散朝后,苏婉儿意识到,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回应这些质疑,巩固改革成果。她一方面组织经济领域的官员和学者,对改革以来的经济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整理出一份全面的报告,以事实证明改革对国家经济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着手制定新的税收政策,加强对新兴产业的税收征管,同时优化税收结构,确保国库收入能够在改革的进程中保持稳定增长。
在准备报告的过程中,苏婉儿深入民间,实地考察各行各业的发展情况。她看到了新政下,手工业者们积极创新,生产出各种精美的商品,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远销海外;商业集市热闹非凡,各种贸易往来频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些鲜活的场景让她更加坚定了继续推进改革的决心。
经过数周的努力,苏婉儿将一份详实的经济发展报告呈递给皇帝。报告中,不仅列举了改革前后各项经济指标的对比,还详细阐述了新兴产业的发展潜力以及税收增长的预期。皇帝仔细阅读后,对改革的成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苏婉儿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然而,旧势力并未就此罢休。他们深知,仅从经济层面发难难以撼动改革的根基,于是将目光转向了文化教育领域。在当时的社会,传统的教育体系注重经学和诗词歌赋,培养的大多是擅长科举考试的文人。而苏婉儿推行的教育改革,提倡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增设了算术、天文、地理、农学等实用学科。
这一改革举措遭到了一些守旧文人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这些实用学科乃是奇技淫巧,有悖于圣贤之道,会扰乱传统的教育秩序,导致人心不古。他们在京城的各大书院和文人聚会场所,大肆宣扬反对言论,煽动学生和文人抵制教育改革。
苏婉儿得知此事后,决定亲自前往各大书院,与这些守旧文人展开一场公开辩论。她深知,只有从思想根源上说服这些人,才能为教育改革扫除障碍。
在京城最负盛名的白鹿书院,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拉开了帷幕。书院的讲学大厅里,挤满了前来听讲的学生和文人。苏婉儿站在讲台上,目光坚定地看着台下的众人,率先发言:“诸位,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国家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传统的教育方式固然能培养出饱读诗书之人,但在面对实际的民生问题、国家发展时,却显得力不从心。我们推行教育改革,增设实用学科,正是为了培养能够经世致用的人才,让我朝学子不仅能吟诗作赋,更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实际力量。”
台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学究站了起来,冷哼一声道:“苏大人,你所言虽动听,但我华夏传承千年,向来以圣贤之道为根本。这些所谓的实用学科,不过是旁门左道,会让学子们分心,忘却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
苏婉儿微微一笑,回应道:“老先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非只靠熟读经书。若不懂算术,如何管理国家财政?不知天文地理,如何规划水利交通?农学关乎百姓温饱,更是国家之根基。这些实用学科,正是为了让学子们更好地践行圣贤之道,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老学究一时语塞,但仍不甘心示弱,说道:“即便如此,这些学科也不应占据主流,否则会让我朝文风衰落,失去文化底蕴。”
苏婉儿从容地说道:“老先生,文化的发展是多元的,并非只有诗词歌赋才是文化。实用学科的发展,同样能推动文化的进步。而且,教育改革并非摒弃传统,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我们鼓励学子们在学习实用知识的同时,也不忘研读经典,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这场辩论持续了一整天,苏婉儿凭借着渊博的知识和清晰的逻辑,一一回应了守旧文人的质疑。许多原本心存疑虑的学生和文人,在听完苏婉儿的阐述后,开始重新审视教育改革的意义。
随着这场辩论在京城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和支持教育改革。那些原本抵制改革的书院,也逐渐开始尝试开设实用学科。苏婉儿再次成功地化解了改革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危机。
然而,苏婉儿深知,新旧势力的碰撞不会就此停止。旧势力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反扑失败后,必定会寻找新的突破口。她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完善改革措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改革之战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苏婉儿继续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她加强了对官员的培训,确保新政能够准确无误地执行;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民间发明创造;同时,还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与周边国家建立友好关系,拓展贸易往来,为国家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苏婉儿的努力下,国家在改革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但在这看似平静的表面下,一场更为严峻的挑战正在悄然降临…… 旧势力在暗中联合起来,他们勾结外部势力,企图给苏婉儿和她的改革事业带来一场毁灭性的打击。苏婉儿能否再次识破敌人的阴谋,带领国家度过难关?一切都还是未知数,而她己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中,坚定地捍卫着改革的理想与信念。
(http://www.qiushuxsw.com/book/TjjjAe.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