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姜老头也精明的很,他生怕吃亏,说好一件交易一件,这对他来说就没有什么亏可以吃。
哪怕前面交易了几件,如果后面曹景生给他的东西价格便宜了,他可以马上就不卖了,这样是防止曹景生在后面捡他的大漏。
胡大海十分不满意这样的交易。
“张老头,你这个办法不是十分的好,万一我在前面将你所有的破烂都买了下来,你后面稍微好一点的你就不卖了,我不就吃亏了吗?”
姜涛白了胡胖子一眼:“你们这些搞古玩的,粘上了毛就跟猴一样精,你们会吃亏,就算前面的你们赚不了太多,但是你绝对不会亏本的,你以为我不知道你们这些人啦!
说吧,答不答应我这种交易方法,不答应就算了,我还不卖了呢!”
曹景生看了这个姜涛一眼,知道这个姜涛也十分精明的人,好像要占他的大便宜,还真的不容易。
曹景生心想,但愿他家里能出现特别好的精品。
他知道这种普通老百姓买普货你肯定不会赚他多少钱,如果他有精品的话,那就说不定了,哈哈!
“老姜是吧!我就答应你的要求,一样一样的来!这个罐子4000我就给你买了!”
姜涛十分满意,拿出了手机,曹景生扫码付了4000块。
胡胖子十分不情愿的将这个罐子滴溜在了旁边。
以胡胖子的性格,这种罐子平时和他出去买不会超过1000块,很多时候就是几百块钱就买了。
曹景生拿起了第2件瓷器,看了一下。
他的脑海中己经得到了鉴定信息,第2件瓷器,是一件青花的笔筒,图案是画着一个青青花的人物,画的是魁星点斗。
画工倒是十分的有趣,而且十分的精细,青花上浓淡不一,所谓的青花分五色,恐怕就是指的这种样子吧。
而且这个青花还有一个落款,戊辰秋月王步写于珠山。
其实这个青花笔筒并不大,高不过5寸,口径不过三寸大。
而且年代就是民国的,如果是普通的笔筒,最多也不过就是几百块到一两千块而己。不过这如果是王步的,这价格就大了。
要知道王步在民国时期号称青花大王也是珠山八友之一,他的青花现在价值高的,听说最高卖到了几千万,就算这只小笔筒达不到千万级别,卖个百多万还是没有问题的。
曹景生摸着这只笔筒,心中暗喜,不过面上还是装着波澜不惊的样子。
“这个青花笔筒画的倒是十分的讨喜,画的是魁星点斗,就是那些高考学子十分喜欢的,不过年代嘛,不是太长,只有几十年的时间,100年都不到,我的估价是3000块,当然我说的是我要收购的价格,我拿出去卖也可以卖上西五千,但是在其中可能要很久才能卖得出去。
我给你3000也不算便宜的,老姜你觉得如何?”
姜女涛狐疑的看着曹景生,他不知道这家伙说的是不是真的,不过这么小的一个笔筒3000块也算不便宜了。
前几天他拿给了那些胡同串串,他们才给他300块,这个小子一下子就跟他抬高了10倍,难道说这个笔筒有来头,自己得诈他一诈。
“小伙子你就不厚道了,这个笔筒,人家说是民国时期一个名人画的,再怎么说都值1万,你怎么才跟3000呢?你也太不厚道了吧,我跟你说少了2万我不卖!”
胡胖子一听破口大骂:“美老头你放屁,就你这个破笔筒会有人出一万,你说有人出两百,我倒还是相信,你这些破东西不过就是候三来看过是吧?我们马上打电话叫候三来,他如果给你出上的500块,老子赔你1000!”
曹景生看了一下姜涛的表情,估计胡胖子说的对,他就是诈自己的,他也相信如果有人看出来这个笔筒是王步的,他不会放弃购买的,就算姜涛叫价5万,人家都会购买去的,他跟自己说了一个一万,不痛不痒的,一定是不知道这个笔筒的真实价值。
于是曹景生笑着对江涛说道:“好了好了,大家不要瞎扯了,这个笔筒3000块是便宜了一点,不过两万是太贵了,要不这样我出8000块,你如果要卖,我马上就成交!”
姜涛听了不由暗暗得意,你看这小伙子就是绷不住,我轻轻的诈了他一下,他就从3000块一下子上升到8000块,我又多卖了5000块!
“好吧,8000块我就卖给你了,谁叫我这个人心善呢,看着你们这些做生意的人也不容易!”
胡胖子笑骂道:“姜老头去你妈的,你还心善,你他妈一个破笔筒就值几百块的,卖了我们8000块,你的心够黑的!”
姜老头笑嘻嘻的收了曹景生8000块,他也不和我胡胖子顶嘴。
只要他的古董每样都卖几大千上万块,他才不怕胡胖子损他呢!
不过后来姜老头搬出了好几件瓷器曹景生都没有买。
这些瓷器太破了,而且根本全部是普通的瓷器,就算不破也大不了就是一千大几百的玩意儿,这些东西不要说要钱,就是白送给曹景生他都不愿意要。
最后姜老头没办法,又从自己房间里搬出了一大堆的旧书。
这些书都是清末民国的线装书,价值同样的不怎么大。
不过曹景生随便翻了翻,却看见了这其中有一本印满了印章的书。
曹景生拿起这本满是印章的书看了一下,这才明白这是一本印谱。
这本印谱并不是印刷的那种印,而是每个印都是真实的印,用了印泥钤在印谱上面的。
曹景生暗暗高兴,这种印谱比较稀少,一般都是当时文人自己做的印谱,留着纪念的,它的量是十分的稀少,就算是他盖了很多这样的印谱,就是拿来送给亲朋好友的,一般不会出售,所以它的量最多也就是几十本而己,能传下来更加稀少。
就是不知道这个印谱的人有没有名气,如果是名家,那这个价值就很大。
如果是普通人制作的价值就不怎么大的。
他仔细的看了看这印谱上的前面的序。
这一看他大喜过望,原来这本印谱是清末时期川省一个县的一个县令制作的。
这个县令姓胡,在当时算是制印的名家了,而且帮他写序的更加有名。
这几个帮他写序的当都是当时清末的著名的文人骚客。
这本印收集了他平身刻制的印大约有700方左右。
曹景生利用自己的鉴宝系统查了一下,这个叫胡圻的人,果真就是当年灌县的县令。
而且曹景生发现这个印谱并没有完成。也就是说这个印谱属于是孤品。
曹景生在看剩下的这些书,大部分都是这个姓胡的县令的藏书,很多都是他的亲笔手抄的,这一发现让曹景生欣喜若狂。
(http://www.qiushuxsw.com/book/eAAl0l.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