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成功将占城纳入版图,并迅速征服安南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西洋地区掀起了轩然大波。而此时的朱棣,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必须尽快奏明朱大方。
朱棣在安排好占城和安南的初步稳定工作后,即刻挑选了一艘快船,派遣最得力的信使,带着详细的奏表,日夜兼程赶回大明。信使一路马不停蹄,穿越茫茫大海,终于抵达应天城。
当奏表呈到朱大方手中时,他正在御书房与几位重臣商议国家大事。展开奏表,朱大方的眼神瞬间凝固,脸上先是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紧接着转为惊喜与震撼。“诸位爱卿,看看这个!”朱大方将奏表递给身旁的大臣们,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大臣们传阅着奏表,脸上同样写满了震惊。“陛下,燕王殿下此举实在是大功一件啊!不费吹灰之力便将占城纳入版图,还迅速征服了安南,我大明的疆域又大大拓展了!”一位大臣兴奋地说道。
朱大方微微点头,眼中闪烁着光芒:“朱棣果然不负朕的期望。此次行动,不仅彰显了我大明的国威还,为我大明在西洋地区的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朱大方深知,后续的管理工作才是关键,必须派遣得力官员前去接收和治理这两个地区。
朱大方决定在朝堂上公开选拔前往占城和安南的官员。消息一经传出,满朝官员议论纷纷,不少人都对这个机会跃跃欲试。毕竟,这不仅是一次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还能在新纳入的领土上施展拳脚,为大明的繁荣贡献力量。
选拔当日,朝堂上气氛严肃而热烈。朱大方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扫过台下的官员们,缓缓说道:“占城和安南如今己归我大明,然治理新土,责任重大。朕希望诸位爱卿能举荐贤能,或毛遂自荐,为我大明的疆土管理贡献一份力。”
一位老臣率先站出,说道:“陛下,臣举荐礼部侍郎王宏。王宏学识渊博,精通外事,且为人正首,定能在占城和安南推行我大明的政策,安抚当地百姓。”
紧接着,又有官员举荐了户部郎中赵刚,称其擅长经济管理,可助力当地发展经济。一时间,朝堂上举荐之声此起彼伏。
朱大方认真聆听着每一个举荐,心中暗自权衡。经过一番慎重考虑,他最终选定了以王宏为首的一批官员前往占城和安南。王宏为官多年,经验丰富,且善于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赵刚则在经济管理方面有着出色的才能,能够帮助当地恢复和发展经济。此外,还挑选了一些精通军事、律法的官员一同前往,力求全方位地治理好这两个地区。
朱大方将这些官员召集到御书房,语重心长地说道:“朕派你们前往占城和安南,是对你们的信任。此去责任重大,你们不仅要管理好当地的事务,更要让当地百姓感受到我大明的恩泽。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推行有利于民生的政策,切不可滥用职权,欺压百姓。”
官员们纷纷跪地,齐声说道:“陛下放心,臣等定不负圣恩!”
经过一番筹备,官员们带着大明的旨意和使命,踏上了前往占城和安南的征程。他们乘坐着坚固的船只,在茫茫大海上破浪前行。一路上,官员们认真商讨着到任后的计划和策略,心中充满了使命感。
终于,官员们的船只抵达了占城港。朱棣亲自率领占城和安南的各级官员以及百姓代表,在港口迎接。王宏等人下船后,与朱棣行了君臣之礼。朱棣说道:“诸位一路辛苦,占城和安南如今百废待兴,正需诸位大展身手。”
王宏恭敬地说道:“殿下放心,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辜负陛下和殿下的期望。”
朱棣与王宏等官员进行了细致的事务交接。他详细地向官员们介绍了占城和安南目前的局势、风土人情、己采取的临时措施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王宏等人认真聆听,不时提问,力求全面了解情况。
在确认官员们对各项事务都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朱棣决定率领舰队前往下一个访问的国家——爪哇国。他深知,大明在西洋的影响力拓展之路才刚刚开始,还有许多国家等待着他去交流、去展示大明的风采。
出发前,朱棣再次叮嘱王宏等人:“治理新土,需恩威并施,切不可操之过急。要以百姓福祉为重,让他们真心归附大明。”王宏等人再次表示定会尽心尽力。
朱棣登上旗舰,望着占城港内忙碌而有序的景象,心中满是感慨。这里见证了大明的扩张与影响力的提升,而他即将踏上新的征程,去为大明开拓更广阔的天地。随着一声令下,舰队缓缓驶离占城港,朝着爪哇国的方向前进。
王宏带领官员们迅速投入到占城的治理工作中。他深知,要想让占城百姓真正归心,必须先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他带着一众官员,深入占城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与百姓们交谈,倾听他们的心声。
经过一番调研,王宏发现占城的农业生产较为落后,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于是,他立刻组织人力物力,修缮水利,推广大明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农具。同时,鼓励百姓开垦荒地,种植高产作物,提高粮食产量。
在商业方面,王宏看到占城有着丰富的特产,但缺乏有效的贸易渠道。他积极联系大明的商人,建立贸易往来,让占城的特产能够运往大明,同时也引进大明的各种商品,丰富占城的市场。
为了让占城百姓更好地了解大明的文化和政策,王宏决定跟大明一样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一批认同大明文化的占城人才,为占城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在治理过程中,王宏十分注重与占城本地官员的合作。他尊重占城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鼓励本地官员积极参与治理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对当地情况熟悉的优势。在王宏的努力下,占城的局势逐渐稳定,百姓们的生活也开始逐渐改善,对大明的认同感越来越强。
与此同时,赵刚带领着负责安南事务的官员们,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安南刚刚经历战火,百废待兴。赵刚首先致力于恢复社会秩序,他加强治安管理,打击土匪强盗,让百姓们能够安心生活。
在经济上,赵刚发现安南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开采技术落后。他从大明调来专业的矿冶工匠,引进先进的开采技术和设备,对安南的矿产进行合理开发。同时,大力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建立集市,促进商品流通。
为了改善安南百姓的生活,赵刚还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他组织修建道路、桥梁,改善交通状况;建造房屋,安置无家可归的百姓。在文化方面,赵刚同样重视教育,在安南也同样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赵刚深知,要想让安南真正融入大明,必须赢得百姓的信任和支持。他经常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赵刚等人的努力下,安南逐渐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占城和安南在大明官员的治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占城的农业丰收,商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安南的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对大明的归属感越来越强。
王宏和赵刚时常向朱棣汇报两地的治理情况,朱棣在航行途中收到这些消息,深感欣慰。他相信,在这些得力官员的治理下,占城和安南将成为大明在西洋地区稳固的基石。
占城和安南的百姓们对大明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为大明官员和军队送来各种礼物,表达他们的感恩之心。每逢节日,百姓们还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邀请大明官员一同参加,整个占城和安南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气氛。
朱棣将占城纳入版图并征服安南的举动,以及大明在两地成功的治理,在西洋各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周边国家纷纷派遣使者前来占城和安南,参观学习大明的治理经验,同时也向大明表达友好之意。
这些使者亲眼目睹了占城和安南在大明治理下的繁荣景象,对大明的强大和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将所见所闻广为传播,使得大明的威名在西洋地区更加远扬。
许多国家主动与大明建立联系,希望能与大明开展贸易往来,学习大明的文化和技术。朱大方抓住这个机会,积极推动与西洋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他派遣更多的使者前往各国,宣扬大明的国威,促进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
(http://www.qiushuxsw.com/book/eAucwl.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