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仪听政堂,晨光未至,堂灯己燃。
苏瑶一袭暗金凤袍,端坐堂上,灵泉玉简置于案前。
这是她第一次以凤后之身、实权之主的身份,坐镇听政审冤。
而她审的,不是什么小事——
是十年前那桩震惊朝野、却被仓促结案的东厂“秋水楼血案”。
殿外,御前督司和原东厂幸存者跪列两侧,重审在即。
苏瑶扫视全场,开口第一句:
“秋水楼血案,死者三十七人,皆为当年缉毒一线军吏、监察司暗卫,其尸毁于无名火中,冤魂无处可依。”
“今由本宫主持,听证追查此冤案真相,若有欺瞒、庇护、阻挠者,皆以通敌叛国论罪!”
她话音落下,殿上无人敢出一声。
因为这一次,凤后不是象征,不是女眷。
她,是手握实权的听政之主,是灵泉镇邪的“凤命之人”。
首名供证者,正是昔年缉事副指挥——沈望。
他头发花白,被困边荒十年,今朝归来,双膝跪地,不哭不求,只有一句:
“微臣当年奉命查太医院‘火灵丸’毒方外泄,追至秋水楼,掌握关键证据。”
“却不料三日后便遭五毒堂围杀,部下皆亡,微臣被迫假死流放。”
“今见皇后重审旧案,微臣愿供一证——”
他从袖中取出一封浸封灵蜡的密信,其上赫然盖有“御前密诏”火漆!
“这是十年前先帝御下密令,命微臣调查‘火灵丸’毒方泄密是否涉内宫。”
苏瑶手握密诏,掌心灵泉轻启,红光闪过,灵蜡剥离,显出密令原文:
【密令·丙辰】:
“火灵丸毒方外泄,疑有内宫私制之嫌。可潜查太医署、永寿宫、东厂案卷。若涉母族,勿留情。”
看到“永寿宫”三字,殿中骤然一片死寂。
这是——先帝生前亲笔下令,查母后涉毒!
而这份密令,在先帝病危前后神秘失踪,外人只知血案,却不知源由。
苏瑶眼神冰冷,手指拂过文简边缘:
“太后手中为何能调五毒堂?为何血案前后,秋水楼三道暗哨被调离?为何密令不存于皇库,而藏于一落魄副指挥之手?”
她不是在问,而是在审。
殿上跪着的老御前近臣宋永礼额头渗出冷汗,终于咬牙开口:
“是太后……当年太后以‘先帝不欲动母族’为由,收回密令。”
“命五毒堂在案发前夕清除秋水楼所有证据,三十七人……死于暗令。”
苏瑶冷笑:
“所谓的‘走私火药’,不过是‘太后毒方外泄’的遮羞布罢了。”
“她怕查出罪责,宁可杀三十七忠臣、烧毁三年案卷,也不许‘圣母无垢’之名沾染半点。”
她看向身后近侍:
“抄录供词,连同御前密诏正本,送呈陛下。”
“再调御史台、刑部三司、内厂御医署三组联合,再审此案。”
“若敢隐瞒一字,以‘通毒谋逆’论罪!”
而就在凤仪堂强势审案的同时,另一处禁地,却也掀起风波。
那是“靖陵”——先帝之陵寝。
顾延川率人清查东厂遗卷时,意外发现一枚血玉印章,其底部铭文赫然刻有:
“靖陵·血印·逆脉藏命”
顾延川眉头一皱,命人回溯东厂卷宗,发现与“火灵丸”相关的一段古籍注释:
“火灵者,夺命于脉,始于逆命之血,封印靖陵之地……”
这一切指向一个骇人传说:
“火灵毒”非自外来,而是由一段皇家“逆命脉系”炼制,封藏于靖陵密室。
而先帝在世时,曾密召东厂以“修陵”为名实为“封脉”。
顾延川终于意识到——
太后所借的毒,不只是“五毒堂”的民间毒法,而是皇族血脉中真正的逆命之毒!
若此毒被解封,皇室血统恐遭灭族之危!
当夜,顾延川火速回宫,将血玉交于苏瑶。
灵泉触玉,竟渗出血色!
苏瑶惊觉,这不是寻常毒印,这是“血脉炼毒”的证据。
她顿时意识到:
“太后真正害怕的,并非凤位落空。”
“而是这枚血玉一旦公示,她手中所有‘天命血统’的依仗,都会被打破。”
“她不是怕我夺权,她是怕我毁了她辛苦维系的一切——‘神圣不可侵犯的母族之血’。”
她立刻命人加封靖陵周边,灵泉军五百人连夜围控。
同时发出“凤仪禁令”第一道:
“查逆脉之毒,封靖陵密印,若有通报者,赏万金;阻扰者,赐死三族。”
【章节尾声】
这一夜,皇帝在御书房批阅完凤后呈上的密诏原件,久久无言。
祁思源低声问:
“陛下……凤后逼得太后无退路,是否——太过了?”
皇帝却摇头一笑:
“不,她是唯一不怕血的女人。”
“朕赐她凤冠,是让她护国;而今,她戴起这凤冠,是来斩冤魂、灭毒脉、震朝纲。”
“这天下……需要这样的皇后。”
(http://www.qiushuxsw.com/book/eKAlTT.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