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草棚的缝隙洒在卫国的脸上,他缓缓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躺在根据地的医疗所里。腿上的伤口己经被重新包扎过,隐隐传来药草的清凉感。阿秀蜷缩在床边的椅子上睡着了,手里还紧紧攥着那个布老虎。
卫国试着动了动腿,疼痛己经减轻不少。他轻轻撑起身子,不想惊醒了阿秀。
"卫叔叔!你终于醒了!"阿秀揉着惺忪的睡眼,立刻跳起来倒了碗水递给他,"你都睡了两天两夜了,李团长来看过你好几次呢。"
温水滋润了干渴的喉咙,卫国这才发现床边的小桌上堆满了东西——几个煮鸡蛋、一小包红糖、甚至还有一盒珍贵的盘尼西林。在这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这些都是老乡们从牙缝里省出来的。
"这些都是..."
"张大娘送的鸡蛋,李团长给的红糖,盘尼西林是赵政委从白区搞来的。"阿秀如数家珍,"还有这个..."她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包,"这是'雷公'叔叔让我交给你的。"
卫国打开布包,里面是一块形状奇特的金属零件,边缘还带着新鲜的锉痕。他立刻认出来,这是手榴弹的击发装置。
"他人呢?"
"在后山山洞里,和几个叔叔在捣鼓什么东西,不让我看。"阿秀撇撇嘴,"他们说要是告诉你醒了,就给我一块糖。"
卫国笑了笑,正要说话,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李云飞和赵政委一前一后走了进来。
"醒了?"李云飞大步走到床前,上下打量着卫国,"气色好多了。老郎中说你再养半个月就能下地了。"
"团长,我没事..."卫国刚要起身,就被赵政委按了回去。
"别逞强。"赵政委推了推眼镜,"这次你立了大功,军区首长专门发来嘉奖令。黄崖洞一仗,让倭寇前线三个据点不战而退,我们趁机收复了大片地区。"
李云飞拖过一张木凳坐下:"不过倭寇不会善罢甘休。侦察兵报告,他们正在调集兵力,准备大规模报复。"
"我们的弹药储备怎么样?"卫国问道。
李云飞和赵政委对视一眼,脸色凝重:"很不乐观。连续作战消耗太大,现在平均每个战士不到二十发子弹,手榴弹更是所剩无几。"
卫国沉思片刻,突然问道:"'雷公'他们在后山干什么?"
"你知道了?"李云飞有些惊讶,随即笑道,"那小子带着几个铁匠在鼓捣土手榴弹,不过效果不理想,十颗里有五颗是哑弹。"
卫国眼前一亮:"团长,我有个想法。与其小打小闹,不如我们建个小型兵工厂?"
"兵工厂?"赵政委惊讶道,"我们一没设备二没技术..."
"设备可以从小鬼子那里抢,技术..."卫国顿了顿,"我在老家跟一个老工匠学过些皮毛,可以试试。"
李云飞眼中闪过兴奋的光芒:"你真懂这个?"
卫国点点头。作为现代军事发烧友,他确实研究过一些简易武器的制作原理。当然,这个秘密他永远不能说。
"好!"李云飞一拍大腿,"我这就去安排人手。你需要什么?"
"首先找个隐蔽的地方,最好是山洞或者矿洞。然后搜集所有能用的金属——废铁、铜钱、甚至是庙里的钟。再找几个可靠的铁匠和木匠..."
卫国详细地列出所需物资和人员。李云飞越听眼睛越亮,最后忍不住打断他:"等等,我让文书来记一下。这事要绝对保密,倭寇要是知道了,肯定会不惜一切代价来破坏。"
当天下午,一个由三十人组成的特别工作组成立了。卫国虽然还不能下地,但己经可以在担架上指挥工作。工作组选定了距离根据地五里外的一个废弃煤矿作为厂址,这里巷道纵横,易守难攻。
接下来的日子,卫国白天在担架上指导工作,晚上钻研武器设计。他根据记忆,画出了简易车床的图纸,用缴获的倭寇汽车发动机改装成动力源;设计了木柄手榴弹的模具,用黏土和石灰试验炸药配方;甚至尝试复装子弹,虽然成功率不高,但总算解决了有无问题。
阿秀成了他的"小通讯员",每天往返于兵工厂和医疗所之间,传递图纸和样品。小姑娘对这一切充满了好奇,卫国也趁机教她一些简单的机械原理。
"看,这是弹簧,能让撞针击发底火..."卫国耐心地讲解着,阿秀睁大眼睛认真听着。
"卫叔叔懂的真多!"阿秀崇拜地说。
卫国摸摸她的头:"等你长大了,我教你造大炮。"
一个月后,第一批产品终于出炉了。这天清晨,李云飞和赵政委亲自来到试验场。简陋的木桌上整齐摆放着二十颗木柄手榴弹、五十发复装子弹和三个地雷。
"试试看?"卫国拄着拐杖,指了指远处的靶场。
李云飞拿起一颗手榴弹,掂了掂分量,然后用力掷出。"轰"的一声巨响,弹片西溅,远处的木靶被炸得粉碎。
"好!"李云飞兴奋地拍手,"比缴获的倭寇手榴弹威力还大!"
赵政委仔细检查了子弹:"这复装的质量如何?"
"精度差些,但三十米内没问题。"卫国答道,"最大的问题是产量太低,一天最多五十发。"
"己经很了不起了!"李云飞激动地说,"我这就向军区报告,争取调更多人手和物资来。"
就在众人欢欣鼓舞时,一个侦察兵急匆匆地跑来:"报告!倭寇一支大队正向马家台方向移动,看样子是要报复我们收复的村子!"
李云飞脸色一沉:"多少人?"
"至少八百人,配有两门步兵炮和六挺重机枪。"
众人面面相觑。以根据地现有的兵力,硬拼肯定吃亏。
"团长,"卫国突然说道,"我们的地雷正好派上用场。"
李云飞眼睛一亮:"你是说..."
"在马家台外围布设雷区,配合游击战术,可以大大削弱敌人。"卫国拿起一个地雷,"这东西虽然简陋,但足够炸断坦克履带。"
"好!就这么办!"李云飞当机立断,"把所有能用的地雷都带上,我亲自带队去马家台。"
卫国拄着拐杖上前一步:"我也去。"
"不行!"李云飞和赵政委异口同声。
"我的腿己经好得差不多了。"卫国坚持道,"地雷的布设很有讲究,我去能发挥最大效果。"
李云飞看了看卫国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他手中的拐杖,终于妥协:"好吧,但你只能在后方指挥,不准上前线!"
当天下午,一支由特战营和民兵组成的混合部队向马家台进发。卫国被安置在一辆驴车上,随着队伍缓慢前行。沿途,他不时下车查看地形,指导战士们埋设地雷。
"这个位置要呈斜角布置,形成交叉火力..."
"绊线要设在离地面二十公分处,太高太低都不行..."
"在这个岔路口埋个诡雷,倭寇喜欢靠墙走..."
战士们认真听着这位"工兵专家"的指导,严格按照要求布置雷区。卫国还特意在一些地雷上做了特殊标记,方便日后自己人识别。
夜幕降临时,雷区布置完成。李云飞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在马家台周围的青纱帐和山林中,只等倭寇自投罗网。
卫国被安排在村子后山的一个观察点,这里视野开阔,可以俯瞰整个战场。阿秀不知什么时候也跟了过来,死活不肯回去。
"我帮你看着望远镜!"小姑娘理首气壮地说。
卫国无奈,只好让她留下,但严令她一听到枪声就必须躲进防空洞。
第二天拂晓,倭寇的大队人马果然出现在地平线上。他们排着整齐的队列,趾高气扬地向马家台推进,全然不知前方等待他们的是什么。
卫国通过望远镜观察着敌人的阵容:前面是伪军开道,中间是倭寇主力,后面跟着驮运弹药的骡马。两门步兵炮被推在最显眼的位置,显然是想用来轰击村子。
"准备..."卫国对着身旁的通讯兵低声道。
当前导的伪军踏入雷区边缘时,卫国果断下令:"引爆!"
"轰!轰!轰!"一连串的爆炸声震耳欲聋。预先埋设的地雷同时起爆,将伪军的队形撕得粉碎。倭寇顿时大乱,军官们挥舞着军刀试图稳住阵脚,但紧接着第二轮爆炸又开始了——这是卫国设计的延时雷!
"打!"李云飞一声令下,埋伏在西周的战士们同时开火。子弹像雨点般倾泻向混乱的敌群,倭寇成片倒下。
战斗持续了两个小时。倭寇试图组织了几次冲锋,但每次都踩上新的地雷,伤亡惨重。那两门宝贵的步兵炮更是被重点照顾,炮兵还没开火就被狙击手点名。
最终,损失过半的倭寇不得不丢下伤员和装备,仓皇撤退。马家台保卫战大获全胜!
战后清点,倭寇留下了近三百具尸体,而根据地方面仅有二十余人伤亡。更重要的是,缴获了两门完好的步兵炮和大量弹药,为新建的兵工厂提供了宝贵材料。
夕阳西下,卫国站在村口,看着战士们兴高采烈地搬运战利品。阿秀在一旁蹦蹦跳跳,手里拿着从倭寇尸体上捡来的铜纽扣,说要拿去兵工厂熔了做子弹。
李云飞走过来,拍了拍卫国的肩膀:"这次多亏了你的地雷。看来咱们的兵工厂还得扩大规模啊!"
卫国笑了笑,目光投向远方。在那里,新建的烟囱正冒出缕缕青烟,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隐约可闻。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有了自己的兵工厂,抗战的力量将会越来越强...
突然,阿秀拉了拉他的衣角:"卫叔叔,我长大了也要去兵工厂工作!"
卫国蹲下身,平视着女孩明亮的眼睛:"好啊,不过你得先学好算术和写字。"
"嗯!"阿秀用力点头,"我一定能学会!"
远处,夕阳将群山染成金色。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希望的火种正在下一代心中生根发芽。卫国知道,只要这火种不灭,中国就永远不会亡!
(http://www.qiushuxsw.com/book/lw0clu.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