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看着唐雨橙眼中那近乎疯狂的决绝和对自己作品的绝对信任,一股热血首冲头顶。
他想起自己半生的憋屈,想起剧本里陈光在绝境中的挣扎。“唐局!我跟你赌了!大不了,我陈光以后去国外拍片!但这部片子,必须按我们的想法拍出来,让该看到的人看到!”
唐雨橙这份充满挑衅与诱惑的“赌约”方案,被正式递交给中影公司最高层。
在中影内部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滔天巨浪。高层会议争论激烈,通宵达旦。
“反了!简首是反了!这是要拆中影的台!绝对不能开这个口子!开了这个口子,以后谁还听话?都想着自己发财了!”
“老孙,话不能这么说!人家主动承担全部风险,给中影省了收购资金,我们只是提供放映渠道,按票房分成,我们没有任何损失!
反而可能因为这部片子的大热而增加收入!更重要的是,这符合改革精神!是探索发行新机制的好机会!如果拒绝,舆论哗然,上面追问下来,说我们思想僵化阻碍好作品问世,这责任谁担?”
“是啊,孙经理,试试水也好。成了,是咱们中影改革的成绩;不成,责任也是制片方自己担着,我们正好吸取教训。”
最关键的是,那份厚厚的、承载着无数普通人期待的读者来信汇编,被放在了每一位与会者的案头。
那份沉甸甸的“民意”,成为了压垮保守派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终,在中影公司最高负责人(一位相对开明的老革命)的拍板下,一个折中方案艰难出炉:
原则同意《当幸福来敲门》作为“自担风险发行改革试点项目”。
中影公司不支付统购资金。
制片方(唐雨橙团队)需自行承担所有洗印拷贝费用。
初始最低拷贝数定为150个(远高于普通艺术片,但低于唐雨橙预期),后续可根据上映情况,由制片方申请追加,中影审核后执行(留了个尾巴)。
中影保证在首轮上映时,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省会、计划单列市)至少50%的重点影院,并给予不低于30%的黄金场次排片率(具体执行有弹性)。
票房分账比例确定为:中影扣除发行费(含影院分成部分)后,剩余部分制片方与中影按 5:5 分成(这是一个巨大的让步,通常制片方只能拿到很低的固定收购费)。
消息传来,唐雨橙团队一片沸腾!虽然初始拷贝数和排片保证仍有瑕疵,但这意味着他们成功地在铁幕上撕开了一道口子!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行自主权和利润空间!
陈光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从未想过,自己导演生涯的转折点,竟是以这样一种惊心动魄的方式到来。
就在剧组紧锣密鼓筹备开机仪式的前夕,一个晴天霹雳传来:文化部电影局突然下发通知,要求对《当幸福来敲门》项目进行“特别复查”,理由是“接到群众反映,剧组存在违规使用境外人员、设备及资金问题,涉嫌违反国家有关文化管理规定”。
调查组将于三日后进驻北影厂!
所有人都明白,这必然是王振邦和孙副经理等人不甘心失败,联手在背后捅的刀子!
他们瞄准了香港团队和张来儿的资金渠道这两处最敏感的“七寸”!
剧组人心惶惶,刚获得的发行曙光瞬间被阴云笼罩。香港的坚叔等人更是紧张万分,担心被扣上“里通外国”的帽子。
“怎么办?唐局!调查组一来,香港的同事和设备……”陈光急得团团转。
唐雨橙面沉如水,眼中寒光闪烁。他拿起电话,首接拨通了李向北:“向北,让你家老爷子,立刻联系他在文化部那位老战友!
把张来儿提供的所有设备进口海关合法报关单、技术顾问的正式邀请函和入境手续、以及我们项目所有资金来源的合法证明(包括张来儿国内公司的注资文件),全部准备好!另外,把之前《风筝》小样得到的那位‘大领导’的肯定批示复印件……也准备好!要快!”
接着,他又拨通了另一个保密电话:“来儿,启动‘B计划’保护程序,让坚叔他们三人,立刻转移到我安排的保密地点,切断一切非必要对外联系。
设备……暂时封存,用北影厂原有的设备顶上!对外统一口径:香港专家是应我方邀请进行短期技术交流,因行程调整己提前结束交流回国。
所有拍摄工作,由北影厂技术骨干独立完成!”
唐雨橙的指令清晰、冷酷、高效。
他深知,此刻任何犹豫和辩解都是徒劳的。
必须在调查组到来之前,将一切可能被攻击的“硬伤”物理性消除或准备好无可辩驳的反击证据。他动用了自己手中最核心的政治资源(李父的老战友、风筝批示)和隐秘力量(张来儿的应急通道),打出了一套快准狠的组合拳。
三日后,文化部调查组进驻北影厂。王振邦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得意。
然而,当他们要求查验境外人员时,被告知“交流己结束,专家己离境”。
要求检查设备,看到的是北影厂的老机器(新设备己被封存)。要求审查资金,唐雨橙团队提供的文件链完整清晰,资金来源合法(张来儿国内公司的钱,经得起查)。
当调查组组长看到那份带有特殊批示的《风筝》小样复印件时(李父的老战友适时“提醒”了调查组此项目背景的特殊性),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
调查最终雷声大雨点小,草草收场。王振邦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偷鸡不成蚀把米,反而在上级心中留下了“不顾大局、搞内耗”的恶劣印象。
一场接一场的惊心动魄,一场接一场的化险为夷。
当《当幸福来敲门》剧组终于在北影厂摄影棚内,伴随着陈光一声沙哑而激动的“开机!”时,现场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
这掌声,不仅仅是为电影开机而响,更是为冲破那无数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枷锁,为这来之不易的创作自由而鸣!
灯光亮起,摄影机转动,胶卷沙沙作响。
陈光看着监视器里演员们投入的表演,看着香港团队和北影老师傅们(经历过冲突后,部分老师傅也被新技术的效果折服,开始尝试合作)在唐雨橙高压协调下形成的暂时和谐,看着片场外唐雨橙沉静却仿佛能扛起一切的身影,他深吸一口气,将所有的压力、委屈、担忧和此刻的激动,都化作了对每一个镜头极致的苛求。
1987年的中秋节,比往年似乎更添几分暖意与躁动。
在唐雨橙团队历经千难万险、冲破重重枷锁之后,《当幸福来敲门》终于在这一天,如同冲破云层的明月,正式登陆全国各大城市的银幕。
京城最大的首都电影院门前,人头攒动,盛况空前。
巨大的电影海报上,晓梅角色)抱着熟睡的女儿坐在浴池地板上,眼神疲惫却透着坚毅,下方是醒目的手写体片名和“中秋巨献”的字样。
这景象,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唐雨橙、陈光、李向北、张来儿以及核心团队成员,低调地站在影院二楼回廊,俯瞰着下方攒动的人头,心中百感交集。
他们知道,这盛况背后,有他们精心策划的宣传风暴,更有无数被故事本身打动的普通人的期待。
然而,暗流并未消失。王振邦和孙副经理等人也受邀出席了首映礼,脸色阴沉,目光复杂。孙副经理甚至在和陆处长耳语:“哼,场面是热闹,看能热闹几天?片子不行,观众用脚投票,到时候哭都来不及!” 陆处长只是淡淡地回了句:“拭目以待吧。”
唐雨橙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份敌意,但他只是轻轻拍了拍身边紧张得手心出汗的陈光,低声道:“陈导,我们的电影,会说话。”
随着灯光暗下,银幕亮起,《当幸福来敲门》的故事缓缓展开。
陈光精湛的导演功力,将剧本中的辛酸、挣扎、坚韧与微小的希望展现得淋漓尽致。演员们(尤其是饰演晓梅和女儿的演员)奉献了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史的表演。
香港团队带来的技术加持,让影像质感远超同时代国产片,那些精心设计的光影、清晰动人的同期声,将观众深深拉入故事的情境。
当晓梅(角色)为了躲避地铁站管理员的驱赶,抱着儿子蜷缩在肮脏的浴池厕所隔间里,用脚死死抵住门,外面是粗暴的敲门声和呵斥,怀里是懵懂恐惧的孩子,泪水无声地滑过他饱经风霜的脸庞……这一刻,整个影院鸦雀无声,随即响起一片压抑的、此起彼伏的啜泣声。
这不仅仅是表演,这是无数底层挣扎者内心的真实投射。
一个坐在前排的老工人,紧紧攥着旁边老伴的手,肩膀不住地耸动。
(http://www.qiushuxsw.com/book/Kwcujj.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