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前殿·百官朝贺
五月十一,正午酉时,皇家太庙重开仪礼。
三年未启的“承宗之礼”,今日终于重新设立。
清晨,阳光洒在宫殿的金砖上,熠熠生辉。皇帝身着黑金大典礼服,头戴皇冠,威严而庄重地亲临现场。他的身旁,左侍萧瑾言、右辅林云卿,两人皆身着华服,英姿飒爽,分立左右。
文武百官整齐地站在阶下,庄严肃穆,鸦雀无声。
御前礼官站在皇帝面前,高声宣道:“承宗者,续国统、安社稷、正骨血、清九族!”声音在空旷的宫殿中回荡,余音袅袅。
紧接着,礼官继续宣读:“今奉太宗高祖神位,定东宫太子萧瑾言为储君之主,承国之重。”
“赐承宁林氏为宗辅,辅国辅君,世袭恩养,不列朝权!”
这不仅是一场恩封,更是一次明确的决断:东宫太子萧瑾言将毫无争议地继承皇位,而承宁林氏则被赐予宗辅之位,辅助国家和君主,但不参与朝廷权力争斗。
在这场庄重的仪式中,皇帝以一纸典仪,彻底划清了“权”与“情”的界限。
祭礼进行到一半,林云卿随着仪式登上台阶。她身着正青色的朝裳,衣袂飘飘,发束金钗,宛如仙子下凡。她的步伐轻盈而稳健,每一步都显得格外庄重。
太子萧瑾言则缓步跟在她身后,他的步伐与林云卿一致,仿佛两人之间有着一种无形的默契。他们就像两条命运交织的细线,在这庄严肃穆的场合中,彼此的存在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祭礼结束后,百官纷纷拜服,齐声高呼:“太子千岁,承宁安国!”声音如雷,响彻整个宫殿。
林云卿却在行礼之后,独自站立在殿前,凝视着那古老而又显得有些孤寂的神龛,仿佛它是她与母亲之间唯一的联系。她的嘴唇微微颤动,轻声呢喃道:
“母亲……您如果还在,是否会原谅我呢?”
她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带着一丝无法言说的哀伤和无奈。母亲曾经教导她不要去争斗,要保持善良,然而这个世界却从未给予她不争的权利。
“如今我为林氏家族留下了名声,但我己不再是您记忆中的那个女儿了。”林云卿的话语中透露出深深的自责和痛苦。她轻轻垂下眼眸,那即将滑落的泪水,被她硬生生地忍了回去。
就在这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从她身后传来。林云卿不用回头,也知道是太子来了。太子的声音低沉而温柔,仿佛能穿透她内心的坚冰:
“从今往后,天家会有我来守护你,你再也不需要手持长剑。”
林云卿并没有转头看向太子,只是嘴角泛起一抹淡淡的笑容,那笑容中既有对太子的感激,也有对未来的不确定。
“可是,如果有一天您也跌倒了呢?我又怎能不握紧手中的剑呢?”她的话语虽然轻柔,却如同一把利剑,首刺太子的内心。
与此同时,在皇城天牢的深处,林云泽正独自坐在冰冷的石凳上,他的目光穿过那阴沉的天光,落在远处的墙壁上。突然间,他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转头对身旁的狱卒低声说道:
“我还有一样东西,需要交给一个人。”
狱卒面无表情地递上纸笔,林云泽接过,缓缓地写下一封信。他的笔触流畅而有力,似乎在这封信中倾注了他所有的情感和思绪。最后,他将信封好,只在封口处写下了一个字:
“婉。”
林云泽眼中忽现一抹复杂之色,低语:
“若我死,林氏应留一线。”
“林云卿执剑太深,若日后她失了人心……你便去扶她一把。”
信件藏入密匣,悄然送出天牢。
那一刻,他终于不再是节度使,也不再是谋逆之徒,只是一个哥哥。
为着那个,他亲手断了又舍不得彻底放下的妹妹,布下最后一条退路。
祭礼结束后的第二天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宫殿的金砖上,泛起一层淡淡的金色光芒。然而,这看似平静的一天,却被一则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
据内侍们传言,皇帝在回宫的途中突然旧疾复发,病情严重,不得不留宿在御医院接受治疗。这个消息如同一颗巨石投入湖中,激起千层浪,朝堂上下顿时引起了一阵轻微的震动。
尚书台、枢密院和工部三司的官员们私下里议论纷纷,他们忧心忡忡地表示:“虽然东宫己经确立,但如果天子的病情发生变故,那么林家的余党尚未肃清,旧党的图谋也未必会停止。”
“承宗之礼,恐怕也只是权宜之计罢了。”有人附和道。
与此同时,在宫廷的暗处,一枚神秘的密令印章正在冷宫中悄然流转。这枚印章仿佛承载着巨大的权力和秘密,最终落入了一名新晋贵妃的手中。
(http://www.qiushuxsw.com/book/e0TuKu.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