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琼瑶传:窗外有蓝天第一章 烽火童年

求书网 更新最快! 晋府的读好书的新书 http://www.qiushuxsw.com/book/eATcTl.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故事梗概

战火中的童年:1938年日军轰炸长沙,六岁的陈喆(琼瑶)与家人仓皇逃难,目睹城市在炮火中化为废墟,幼小心灵初次感受战争的残酷。

破碎的家庭:父亲陈志鸿忙于公务,母亲袁行恕独自承担家庭重担,夫妻关系日渐疏远,家庭氛围紧张压抑。

文学启蒙:在母亲严格教导下,小陈喆背诵唐诗宋词,展现出惊人的文学天赋,诗词成为她逃避现实的窗口。

弟弟的诞生:弟弟陈珏出生后,父母将全部注意力转向新生儿,小陈喆感到被忽视,内心充满孤独与失落。

初尝写作:七岁时,小陈喆写下第一首小诗《小兔儿乖乖》,获得母亲难得的赞许,点燃了她对文学的热爱。

战争阴影:随着日军逼近,陈家被迫再次踏上逃亡之路,小陈喆的童年被战争和流离失所所定义。

本章将聚焦琼瑶(陈喆)六至七岁的童年时光,通过战争阴影下的家庭变故和文学启蒙,展现这位未来言情小说女王最初的成长轨迹和心灵世界。

琼瑶传:窗外有蓝天

第一章 烽火童年

1938年的长沙,硝烟弥漫。六岁的陈喆蜷缩在母亲袁行恕怀里,听着远处传来的爆炸声。每一次炮响都让她的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小手紧紧攥着母亲的衣襟。

"妈妈,我怕…"小陈喆的声音细若蚊蝇。

袁行恕将女儿搂得更紧了些,手指轻轻梳理着她额前汗湿的刘海。"小凤凰不怕,爸爸很快就会来接我们。"母亲的声音平静,但陈喆能感觉到她胸腔里急促的心跳。

窗外,天空被火光映成血红色。陈喆从母亲臂弯的缝隙中偷看,只见远处一栋楼房在巨响中轰然倒塌,腾起的烟尘遮天蔽日。她突然想起父亲陈志鸿昨天教她的那句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时父亲指着报纸上沦陷的南京照片,眼睛红得像要滴血。

"快!带上孩子们走!"父亲的声音突然从门口传来。陈志鸿一身西装沾满尘土,金丝眼镜歪在一边,手里攥着几张皱巴巴的车票。

袁行恕立刻抱起三岁的儿子陈珏,另一手拉起陈喆。"你总算回来了!"母亲的声音里既有责备也有如释重负。

陈志鸿没有回答,只是弯腰将陈喆扛在肩上,大步流星地往外走。陈喆趴在父亲肩头,看见他后颈上有一道新鲜的伤口,血珠顺着衣领往下滑。她想伸手去擦,却被一阵突如其来的爆炸震得差点从父亲肩上摔下来。

街道上挤满了逃难的人群,哭喊声、尖叫声此起彼伏。有人推着堆满家当的独轮车,有人背着年迈的父母,还有孩子抱着残缺的布娃娃,茫然地站在路边哭泣。空气中弥漫着焦糊味和血腥气,陈喆把脸埋在父亲背上,不敢再看。

火车站早己人满为患。陈志鸿用身体为家人挤出一条路,袁行恕紧紧跟在后面,怀里的陈珏吓得连哭都忘了。当火车鸣笛时,人群像潮水般涌向车门,陈志鸿几乎是拖着妻儿挤上了最后一节车厢。

车厢里闷热拥挤,汗臭与恐惧交织。陈喆被挤在一个角落,透过破碎的车窗,她看到长沙城在炮火中燃烧。火焰舔舐着天空,仿佛要把整个世界吞没。那一刻,六岁的她忽然明白了什么是"国破家亡"。

"爸爸,我们要去哪里?"火车开动后,陈喆小声问道。

陈志鸿疲惫地摘下眼镜擦拭,"去重庆,那里安全些。"他的目光扫过妻儿,在陈珏脸上停留了片刻,然后转向窗外,不再说话。

袁行恕从包袱里拿出一本破旧的《唐诗三百首》,“小凤凰,来背首诗吧,分散下注意力。”

陈喆乖乖接过书,翻到折角的那页。虽然她才认字不久,但己经能背诵几十首唐诗。她小声念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火车摇晃着驶向未知的前方,陈喆的声音稚嫩却清晰。周围的嘈杂渐渐安静下来,有人开始跟着轻声念诵。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诗歌成了人们心中最后的慰藉。

三个月后,陈家终于在重庆安顿下来。临时租住的房子狭小阴暗,但至少远离了前线。陈志鸿在国民政府教育部谋得职位,每天早出晚归;袁行恕则在家照顾两个孩子,教他们读书写字。

一个阴雨绵绵的下午,陈喆趴在窗边看雨滴打在玻璃上,形成蜿蜒的水痕。袁行恕正在教陈珏认字,弟弟每读对一个,母亲就会笑着摸摸他的头。陈喆转过头,看着母亲温柔的笑脸,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失落。

自从逃难以来,父亲很少在家,即使回来也总是沉默寡言。而母亲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弟弟身上。陈喆悄悄从书包里拿出练习本,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下:

“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 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

写完后,她犹豫了很久,才鼓起勇气把本子递给母亲。“妈妈,我写了一首诗。”

袁行恕惊讶地接过本子,读完后面露微笑。"写得真好,我的小凤凰。"她难得地拥抱了女儿,“你将来一定会成为大诗人。”

那一刻,窗外的雨似乎停了,一束阳光穿透云层,照在陈喆稚嫩的脸上。她突然觉得,即使在这样的乱世,只要能够写诗,世界就还有美好存在。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日军轰炸范围扩大,重庆也开始响起防空警报。每当警报拉响,陈家人就要躲进附近的防空洞。黑暗潮湿的洞穴里挤满了惊恐的百姓,婴儿的啼哭、老人的咳嗽和年轻人的咒骂混在一起,构成了一曲战争交响乐。

在一次长达六小时的轰炸后,陈志鸿回到家,脸色异常凝重。"我们得再次搬家,"他对妻子说,“日本人己经打到宜昌了。”

袁行恕手中的针线活掉在地上,“又要逃?去哪里?”

"昆明吧,那里有西南联大,教育环境也好些。"陈志鸿看了看正在角落里看书的陈喆,欲言又止。

当晚,陈喆被父母的争吵声惊醒。她蹑手蹑脚地走到虚掩的房门外,听见母亲带着哭腔的声音:“你整天不在家,我和孩子们差点死在长沙!现在又要去昆明,你让我们怎么活?”

"我是为了国家!"父亲的声音压抑而愤怒,“你以为我愿意看着你们受苦吗?”

“国家国家,你心里只有国家!我们母子三人算什么?”

陈喆听不下去了,她跑回房间,用被子蒙住头。眼泪无声地滑落,打湿了枕边的《唐诗三百首》。她突然很想写诗,写一首关于战争、关于离别、关于破碎家庭的诗。但搜肠刮肚,六岁的她只能想起父亲教过的一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第二天清晨,陈喆发现母亲眼睛红肿,父亲则早早出门去了。她默默帮母亲收拾行李,把心爱的书本小心翼翼地包好。弟弟陈珏还不懂事,抱着他的小木马在屋里跑来跑去。

"妈妈,"打包到一半,陈喆突然抬头问道,“我们以后还会有家吗?”

袁行恕停下手中的活,看着女儿过早成熟的眼睛,一时语塞。窗外,重庆的天空依然灰暗,远处传来隐约的炮声,提醒着人们战争还在继续。



    (http://www.qiushuxsw.com/book/eATcTl.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
求书网 有求必应! 晋府的读好书的新书 http://www.qiushuxsw.com/book/eATcTl.html 全文阅读!求书网,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