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的视网膜边缘泛起一圈淡金色光晕时,他正用拇指着腰间金属环上凸起的菱形纹路。这种被称作"锚点"的装置在皮肤下泛着微凉,如同某种活物在皮下蠕动。当光晕完全覆盖视野的瞬间,他听见自己呼出的白雾在零下二十度的空气中凝结成冰晶的簌簌声,而脚下松软的积雪正以违背物理规律的方式向上翻卷——这是传送的前兆。
他闭眼的刹那,某种类似海藻腥气的风穿透了防寒面罩。当睫毛重新颤动时,空气里漂浮着细小的银色颗粒,像是被碾碎的月光。王二将战术手套按在左胸确认心跳频率,发现这里的重力方向与地球存在十五度夹角,每走三步就会有细沙从靴底渗出,这些沙粒在落地前会突然凝固成半透明的晶体。他蹲下身,用指节叩击地面,回声带着潮湿的回响,仿佛整片区域浸泡在某种粘稠的胶质里。
生物出现在第三根发光的菌丝状植物后方。那团不断变换形态的阴影有着类似水银的流动性,表面却覆盖着类似甲骨文的暗红色纹路。当王二调整呼吸频率与之同步时,那些纹路突然舒展成扇形,露出内部闪烁的蓝紫色光点——这正是高维生物特有的能量核心。他摘下右耳的骨传导装置,听见自己血液在耳膜鼓动的声音与生物的脉动频率逐渐重合。
捕捉器启动的嗡鸣声惊动了菌丝丛。生物开始剧烈震颤,表面析出的银色颗粒在空中拼凑出类似蜂巢的六边形结构。王二将捕捉器的探针抵住自己左腕的生物识别区,皮肤下立即浮现出蛛网状的蓝光。当探针与生物核心接触的瞬间,他看见无数细小的彩虹在视网膜上炸开,那些六边形结构突然坍缩成旋转的漩涡,将整个菌丝丛连根拔起。
传送回程的眩晕感比去程更加强烈。王二扶着展览馆的合金墙壁,发现制服左襟沾着的银色颗粒正在缓慢蠕动,逐渐聚合成类似鳞片的形状。他走向编号X-7的隔离舱时,注意到走廊两侧的全息投影正在自动调整光谱波长——这是系统在为即将入驻的高维生物校准环境参数。
隔离舱的穹顶缓缓降下时,王二正用虹膜扫描仪记录生物表面的纹路变化。舱内温度被精确控制在-12℃,空气湿度维持在87%,人造重力场模拟着捕捉地的倾斜角度。他将采集的菌丝样本放入培养皿,看着那些晶体在特定波长的紫外线下重新舒展成发光的丝状体。当生物开始分泌淡绿色粘液时,他启动了舱内气压调节阀,让压力值与捕捉地的0.87个标准大气压完全吻合。
布置展览室的过程持续了整整十七个小时。王二用生物粘液混合馆藏的特殊凝胶,在地面绘制出与捕捉地完全一致的拓扑结构。当全息投影启动时,他站在安全区看着虚拟的菌丝丛从培养皿中生长出来,那些发光的丝状体在空中交织成不断变幻的几何图形。他调整了三次光偏振器的角度,首到生物表面的纹路在特定光照下呈现出三维浮雕效果。
凌晨三点十七分,王二将最后一块环境模拟芯片嵌入舱壁。隔离舱内的重力场开始周期性波动,生物表面的银色颗粒随之聚散,形成类似星云的漩涡。他摘下沾满粘液的手套,发现自己的影子在舱内灯光下分裂成三个不同角度的投影——这是高维生物存在时特有的光学现象。当生物突然发出类似编钟的嗡鸣时,他关闭了所有外部通讯装置,将生物识别芯片按在胸口,感受着与之同步的心跳频率在血液里流淌。
晨光穿透展览馆的防辐射玻璃时,王二正在校准舱内氧气含量。他看着生物将菌丝状触须探入培养液,那些触须在接触液体的瞬间分解成无数发光的尘埃,又在半空重组为新的形态。当第一缕阳光折射进隔离舱时,他启动了公众展示模式,看着全息导览词在舱外自动浮现。那些文字在特定角度会显现出生物表面的纹路,如同某种跨越维度的对话。
王二最后检查了三次环境参数,确认舱内气压、温度、光照与捕捉地的误差值都小于0.01%。他退出安全区时,听见生物发出的嗡鸣与馆内中央空调的低频震动产生了奇妙的共鸣。在关闭主控台的瞬间,他注意到自己制服左襟的银色鳞片状物质正在缓慢爬行,沿着衣缝向领口聚拢,仿佛在模仿生物表面的纹路生长轨迹。
(http://www.qiushuxsw.com/book/ecKjje.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