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的视网膜边缘泛起淡蓝色波纹,当最后一道数据流消散时,他正站在一片由半透明胶质构成的斜坡上。这种胶质并非完全静止,而是以每秒三次的频率进行着肉眼难以察觉的脉动,折射出的光线在空气中划出细密的彩虹光谱。他低头查看腕带式扫描仪,淡绿色的全息投影显示当前坐标为"X-793次元褶皱带",这是高维生物数据库里最新标记的活跃区域。
右前方三米处的胶质地面突然鼓起一个的凸起,某种半流体状的生物正缓慢渗透出地表。它的主体呈现不规则的椭球形态,表面覆盖着类似水银的金属光泽,却在某些角度会突然转为深紫色的雾状纹理。当王二将捕捉器对准目标时,生物突然展开十二根半透明的触须,这些触须并非简单地伸展,而是像液态水晶般从主体内部层层析出,每根触须末端都悬浮着三颗芝麻大小的发光体,发出类似老式霓虹灯管的电流声。
王二调整捕捉器的频率参数,淡金色的能量场在生物周围凝结成蛛网状的囚笼。生物立即收缩触须并开始剧烈震颤,主体表面的金属光泽与雾状纹理交替闪烁,仿佛在进行某种光学伪装。胶质地面因能量场的共振泛起涟漪,折射出的彩虹光谱扭曲成螺旋状的光带,空气中弥漫着类似臭氧与海藻混合的气味。王二注意到生物的发光体在能量场作用下开始同步闪烁,频率与捕捉器的蜂鸣声完全一致。
当生物停止挣扎时,王二发现它的主体表面凝结出细密的冰晶状结构,这些冰晶并非普通晶体,而是呈现出分形几何的复杂形态。他伸手触碰能量场边缘,指尖传来类似触摸活体神经网络的酥麻感。生物突然将所有触须收缩回主体,表面的金属光泽完全消失,转而显露出类似深海鮟鱇鱼的生物荧光,冷蓝色的光芒从内部透出,在胶质地面投射出不断变幻的几何阴影。
传送回程的瞬间,王二的耳膜感受到轻微的气压变化。展览馆的环形穹顶笼罩着淡紫色的柔光,他将生物安置在中央悬浮平台上,开始启动环境模拟系统。全息投影仪在平台周围生成出与栖息地相同的胶质地面,通过分子级复现技术,连胶质的脉动频率都精确控制在每秒三次。王二调整气味发生器,让臭氧与海藻的气息以0.7:0.3的比例弥漫在展厅,同时在空气中注入微量的氦气,模拟高维空间特有的稀薄感。
他取出光谱校准仪,将展厅的主光源调整为与捕捉现场完全一致的彩虹光谱。当生物展开触须时,王二发现模拟环境中的胶质地面折射效果与真实场景存在0.3%的色差,立即通过增强现实界面进行微调。生物的发光体在调整后的光线下呈现出更接近真实的电流脉冲效果,冷蓝色荧光在胶质地面投射出的几何阴影与原始栖息地的记录影像完全重合。
王二启动气候控制系统,让展厅的温度维持在18.5摄氏度,湿度控制在62%。他注意到生物在触须展开时会释放出极细微的振动波,于是将地面的胶质模拟层调整为可感知振动的智能材质。当生物再次收缩触须时,胶质地面的脉动频率随之改变,这种动态反馈机制让整个展厅产生了令人战栗的真实感。
在布置气味扩散器时,王二发现原始数据中未记录到某种类似铁锈的金属味。他打开生物的代谢分析报告,发现其体表存在微量的氧化铁结晶。立即调配出0.001%浓度的氧化铁颗粒,通过纳米雾化器均匀散布在空气中。调整后的气味让生物的发光体亮度提升了15%,触须的伸展频率也变得更加规律。
王二站在展厅边缘观察生物与环境的互动,发现当冷蓝色荧光投射在胶质地面时,生物会主动调整发光体的闪烁频率。他打开环境交互模式,让展厅的光谱、气味和地面脉动都与生物的生理状态实时联动。生物的触须开始以优雅的弧度在空中划出斐波那契螺旋,主体表面的冰晶结构在特定光照下显现出类似星云的渐变色彩。
当生物完全适应模拟环境后,王二启动全息记录仪,将整个展厅的动态数据上传至数据库。他最后检查了一遍气味扩散器的浓度参数,确保氧化铁颗粒不会对生物造成任何刺激。关闭展厅的瞬间,他注意到生物的十二根触须正以完美的对称角度指向展厅的十二个方位,这种精密的几何排列让王二想起某个古老文明的星图投影。
离开展览馆时,王二的制服袖口还残留着微量的胶质物质,这些物质在月光下泛着珍珠母贝般的光泽。他走过长廊时,听见身后传来生物发光体与胶质地面共振产生的低频嗡鸣,这种声音与展厅的环境模拟系统完美融合,仿佛整个空间都变成了生物的延伸器官。王二加快脚步走向传送室,腕带式扫描仪的淡绿色光点在黑暗中划出一道转瞬即逝的弧线。
(http://www.qiushuxsw.com/book/ecKjje.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