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渊盯着手机屏幕上的那条短信,指尖微微收紧。夜色透过观察点的缝隙洒进来,映在他冷峻的脸上。
“你以为赢了吗?”
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他刚刚放松下来的神经里。
“你还在看这条短信?”苏墨走过来,手里拎着一个证物袋,里面装着一枚弹壳,“我己经把刚才缴获的子弹做了初步比对,有一枚的膛线痕迹和我们数据库里的任何记录都不匹配。”
沈渊抬起头,目光落在她手里的袋子上。
“说明还有漏网之鱼。”他说。
苏墨点点头:“而且是个用军械的高手。”
陈烈从另一侧走来,拍了拍两人的肩膀:“都回去吧,庆功宴还等着你们呢。”
沈渊没有动,只是将手机塞回口袋,转身朝撤离方向走去。夜风拂过他的白大褂,带起一丝凉意。
---
庆功宴设在警局内部的多功能厅,灯光柔和,气氛轻松。然而沈渊坐在角落,面前的食物几乎没动。
“你怎么不吃?”苏墨端着一杯果汁坐到他旁边。
“我在想一件事。”沈渊低声说,“我们在总部找到的那些尸体……有些伤痕模式,我好像在哪见过。”
苏墨挑眉:“你是说……之前别的案子?”
沈渊点头,打开随身携带的电子平板,调出几组尸检照片。死者肋骨断裂的方式、伤口边缘的撕裂程度、甚至皮下出血的分布区域,都在某些细节上高度相似。
“这些案子的时间跨度超过一年。”他说,“地点不同,死因不同,但手法太像了。”
苏墨皱起眉头,凑近看了几眼:“你确定不是巧合?”
“法医数据不会撒谎。”沈渊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这时,陈烈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瓶啤酒:“你们又在研究什么?”
“连环杀手。”苏墨回答,“沈渊发现几个命案的伤痕模式存在共性。”
陈烈的表情顿时严肃起来:“继续查下去。”
沈渊点头,手指滑动屏幕,调出三维建模软件,开始逐一还原刀痕轨迹。随着模型旋转,他越发确信——这是一只尚未被警方察觉的幽灵,在城市的阴影中游走。
---
第二天一早,沈渊回到法医中心,独自一人在实验室里翻阅旧案卷宗。窗外阳光微弱,照不进他内心的阴霾。
“沈医生。”助手敲门进来,“这是您要的全部档案。”
沈渊接过文件夹,一页页翻阅,眼神越来越凝重。
“你看这个。”他指着一张尸检报告,“死者胸口有三道平行划痕,深浅一致,边缘整齐,像是某种特殊工具造成的。”
助手凑过去看了看:“有点像手术刀?”
“不是。”沈渊摇头,“是更钝一点的刃口,可能是锯齿状刀具。”
他继续翻找,终于在一份半年前的案件记录中找到了几乎一模一样的伤口描述。
“同一人。”他低声道,“而且……可能还没停手。”
---
与此同时,苏墨正在痕迹鉴定室分析那枚异常弹壳。她将它放在显微镜下,调整焦距后,仔细比对膛线痕迹。
“奇怪……”她喃喃自语,“这种纹路……像是经过人为处理过的。”
这意味着,对方不仅精通武器使用,还懂得如何规避追踪。
她立刻调出全国枪支备案系统,输入特征参数,结果却显示无匹配记录。
“要么是自制武器,”她咬牙,“要么就是……根本不在我们的数据库里。”
她迅速将这一发现发给沈渊。
几分钟后,沈渊出现在门口,脸色沉得可怕。
“如果真是这样,”他说,“那我们面对的敌人,远比想象中复杂。”
---
下午,陈烈召集特警队员进行战术复盘会议。
“这次行动中,通讯中断了整整五分钟。”他站在白板前,语气严厉,“在这五分钟内,敌方完成了人员转移,甚至布置了机关陷阱。这是我们情报链的重大漏洞。”
一名队员低声说:“信号干扰器的问题,我们也在查。”
“查不够。”陈烈打断,“我们需要更新设备,优化指挥体系,不能再出现信息断层。”
他顿了顿,看向沈渊:“你那边有什么新发现吗?”
沈渊站起身,将几张打印出来的伤口对比图贴在白板上。
“我怀疑,有一个潜在的连环杀手,己经作案多次,但我们一首没发现他的存在。”
会议室陷入短暂沉默。
“所以,”苏墨接着说,“我们建议建立一个‘案件回溯机制’,定期回顾旧案,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重新分析证据。”
“这不是多此一举。”沈渊补充,“而是为了防止遗漏下一个受害者。”
陈烈看着他们,缓缓点头:“好,我支持。”
---
夜晚,沈渊独自站在法医中心的窗前,望着远处的城市灯火。风吹过玻璃,带来一丝寒意。
他拿出手机,再次打开那条匿名短信。
“你以为赢了吗?”
他没有回复,只是默默合上手机,转身走向实验台。
桌上摆着几份待分析的旧案资料,其中一份的封面上,赫然写着一个陌生的名字。
而这个名字,正是昨天他在地下指挥所的地图上看到的那个坐标旁标注的代号:
“计划B启动点”。
他翻开第一页,目光停留在一张尸检照片上。
照片中的死者,胸口有着一道奇特的切口,形状像一只展翅的猫头鹰。
(http://www.qiushuxsw.com/book/elwece.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