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河区的城中村巷道里,铁皮棚顶被暴雨敲打得咚咚作响。林心彤撑着伞穿过挂满晾晒衣物的狭窄通道,手机导航显示的"向阳辅导班"实际是由老旧居民楼改造的违建,墙面上斑驳的"包过重点中学"广告被雨水泡得模糊不清。刚推开锈迹斑斑的铁门,就听见二楼传来此起彼伏的呵斥声:"这道应用题讲了三遍还不会?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辅导班老板陈姐叼着烟迎上来,指甲缝里还沾着红色批改笔的墨水:"林医生,您快给这些家长讲讲理。"她带林心彤走进挤满课桌的房间,三十多个孩子挤在闷热的空间里,头顶的吊扇吱呀作响。墙角堆着发霉的教材,墙面贴着歪歪扭扭的"倒计时牌"——距离小升初考试还有47天。
最前排的男孩小宇引起了林心彤的注意。他的校服袖口磨得发白,握着铅笔的手却在不停发抖,作业本上的字迹被汗水晕染得模糊。当她调取小宇的档案时,喉咙瞬间发紧:父亲在建筑工地摔伤后瘫痪,母亲在菜市场卖鱼供他读书,而他每天凌晨五点就要起床帮母亲杀鱼,晚上补课到十点。
"妈,我真的学不动了。"课间休息时,小宇对着手机视频那头的母亲哽咽。屏幕里,母亲的围裙上还沾着鱼鳞,眼神却充满焦虑:"再坚持坚持,考上好初中才有出路!你看看隔壁阿强,人家天天学到凌晨..."这个场景与数据库里记录的2376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案例重叠,他们的童年都在灶台与考卷之间艰难摇摆。
林心彤悄悄观察其他孩子:扎马尾的女孩偷偷用课本挡着打哈欠,书包侧袋露出未吃完的馒头;戴眼镜的男孩手腕贴着膏药,是长期刷题导致的腱鞘炎。她打开随身携带的《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发现墙上贴的"军事化管理"制度与教育部规定严重相悖,所谓的"名师授课"不过是大学生兼职。
家长沟通会上,三十多位家长挤在堆满杂物的地下室。卖肠粉的王叔红着眼圈:"我凌晨三点起床做面糊,就盼着孩子能考上好学校。"开小超市的李婶抹着眼泪:"为了报这个班,我把进货钱都垫上了,结果孩子成绩反而下降了..."林心彤调出天河区教育资源分配数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重点中学录取率不足8%,这个数字让现场陷入死寂。
她没有空谈理论,而是带着家长们走进小宇家的出租屋。十平米的空间里,折叠床挨着煤气灶,小宇正蹲在马桶盖上写作业,头顶灯泡忽明忽暗。"这些孩子不是机器,"林心彤指着墙上贴满的奖状,每张背后都记录着凌晨杀鱼、菜市场记账的疲惫,"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补习班,是喘口气的时间。"
在社区居委会的协调下,辅导班被依法取缔。林心彤推动成立了"城中村互助课堂",退休教师义务辅导,大学生志愿者教孩子们科学实验和手工制作。小宇母亲在菜市场支起爱心鱼档,顾客每买一斤鱼,就能为课堂捐出半小时课时费。当第一堂烹饪课上,孩子们笑着把番茄炒蛋端上灶台时,小宇母亲抹着眼泪说:"原来学习不只是做题。"
三个月后,林心彤再次来到城中村。巷道里飘着饭菜香,孩子们在临时搭建的图书角看书、画画。小宇在社区组织的征文比赛中获奖,文章题目叫《我家的灶台会发光》。她的《周易》终端显示泰卦卦象,而广州教育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城中村家庭课外辅导焦虑指数下降了42%——这些在夹缝中生长的希望,正慢慢照亮城市的每个角落。
(http://www.qiushuxsw.com/book/j0c0cc.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