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杨梅竹斜街的晨光里,68号西合院的门轴发出吱呀声响。十九岁的晓雨攥着计算机专业录取通知书,站在摆满剪纸工具的八仙桌前,手心沁出的汗洇湿了通知书边缘。祖父戴着圆框老花镜,正在宣纸上游走刻刀,镂空的牡丹花瓣簌簌落在键盘上。
“学什么不好,非要搞这些洋玩意儿?”祖父的刻刀重重顿在《百子图》底稿上,“你看这剪纸,从你太奶奶那辈传到现在,到你这儿就要断了香火?”老人布满老年斑的手微微发抖,深蓝色中山装口袋露出半截褪色的奖状——那是他年轻时在厂工会剪纸比赛得的奖。
晓雨咬住嘴唇,指甲掐进掌心的月牙形伤疤——那是小时候学刻纸留下的印记。她想起无数个深夜,躲在阁楼用编程模拟剪纸的镂空效果;也记得在计算机课上,用算法设计出的动态窗花让老师惊叹。此刻,这些回忆像卡在喉咙里的碎纸,每呼吸一下都带着刺痛。
“爷爷,非遗数字化保护需要编程技术。”林心彤轻轻展开平板电脑,屏幕上跃动着晓雨设计的3D剪纸模型,“您看,这个《胡同西季》系列,用AR技术能让剪纸里的鸽哨声和叫卖声重现。”祖父的老花镜滑到鼻尖,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一瞬,随即又黯淡下去:“花架子,哪有真刀真纸来得实在?”
院门外传来收废品的吆喝声,晓雨突然冲向储物间,拖出个布满灰尘的纸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她的“秘密成果”:用激光切割的金属剪纸书签,刻着Python代码的竹制刻刀,还有申请了专利的智能刻纸辅助系统。“这些作品在文创大赛拿了奖,”她的声音带着破音,“有公司想和我合作开发非遗数字课程!”
祖父的刻刀当啷掉在桌上,宣纸被划出长长的裂口。他盯着那些闪着科技光泽的剪纸作品,想起自己年轻时为了创新,偷偷把拖拉机零件画进剪纸里被批斗的往事。此刻,历史与现实在他心头翻涌,恐惧与期待交织成复杂的情绪,让他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林心彤适时调出文化和旅游部的扶持政策:“国家正在推进非遗数字化工程,既需要传统手艺,也需要晓雨这样的跨界人才。”她轻点屏幕,展示其他非遗传承人通过数字技术走红的案例,视频里,年轻观众对着虚拟剪纸发出阵阵惊叹。
暮色爬上西合院的飞檐时,晓雨试探着打开笔记本电脑,编写的剪纸生成程序开始运行。屏幕上,祖父最擅长的团花图案随着代码的跳动逐渐成型,每道弧线都精准复刻了老人的手法。祖父凑过来,老花镜几乎贴在屏幕上,干枯的手指在空中无意识地比划着刻纸动作。
“能...能把我的《福禄寿喜》做成动态的吗?”祖父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打磨宣纸。晓雨猛地抬头,看见老人眼里闪烁的泪光,那是她从未见过的柔软与期待。她用力点头,眼泪砸在键盘上,溅起细小的水花。
深夜,西合院的灯光依旧亮着。晓雨在调试程序,祖父戴着老花镜,一笔一划地在宣纸上标注传统纹样的细节。林心彤站在垂花门外,听见屋里时而传来激烈的争论,时而爆发出爽朗的笑声。胡同里的月光穿过剪纸形状的窗棂,将代码与纹样的影子,编织成新旧交融的独特图案。
(http://www.qiushuxsw.com/book/j0c0cc.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