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东山岛的海风裹挟着咸涩的腥味,夕阳把海面染成琥珀色。二十岁的海生攥着无人机操作证,站在自家渔船上,帆布工装裤还沾着早晨出海的鱼鳞。父亲蹲在船尾修补渔网,粗糙的手掌穿梭在尼龙绳间,断线钳咬断渔线的声音像压抑的叹息。
"花三万块学这个铁疙瘩?"父亲突然起身,断线钳重重砸在甲板上,惊飞了停在桅杆上的海鸥,"隔壁阿明的儿子,跟着渔船跑一趟就赚回半年学费!你倒好,天天摆弄这会嗡嗡叫的玩意儿!"老人古铜色的脸上爬满怒纹,眼角的鱼尾纹里嵌着经年累月的海风与咸涩。
海生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塑料操作证边缘在皮肤上压出红痕。他想起无数个清晨,扛着无人机在礁石上等待最佳拍摄角度;也记得在水产市场调研时,突然灵感乍现,用航拍数据模拟鱼群迁徙路线。此刻,这些回忆像被渔网缠住的鱼,越是挣扎,勒得越疼。
"叔,海生设计的无人机巡海方案,能让捕捞效率提升40%。"林心彤展开平板,卫星地图上闪烁的红点标记着海生标注的鱼群密集区,"上个月台风天,他用无人机帮隔壁村找回了失踪的渔船。"父亲的喉结剧烈滚动,手无意识地扯着渔网的结,却始终不肯抬头。
码头上突然传来骚动,几个渔民举着手机冲过来:"海生!你拍的《渔村十二时辰》上热搜了!播放量破千万!"视频里,无人机掠过金色的海面,镜头切换到渔民修补渔网的粗糙手掌,最后定格在海生设计的智能渔网监测系统。弹幕疯狂滚动:"原来渔业也这么高科技!""这才是新时代的渔民!"
父亲的手指死死攥住渔网,指节泛白。他想起海生小时候在沙滩上用树枝画船帆的模样,又想起自己年轻时因为坚持用新渔网被老渔民嘲笑的场景。时代的浪潮在他心头翻涌,既渴望儿子能走得更远,又害怕失去熟悉的生活方式,这种矛盾像渔网的倒刺,扎得心口生疼。
林心彤适时调出农业农村部的扶持政策:"智慧渔业项目正在全国推广,既需要传统经验,也需要海生这样的创新技术。"她轻点屏幕,展示其他渔民通过无人机和大数据实现增产的案例,视频里,老渔民对着智能设备竖起大拇指。
暮色渐浓时,海生试探着启动无人机,螺旋桨的嗡鸣声惊起一片白鹭。父亲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追随着无人机的轨迹,看着它在海天之间划出流畅的弧线。当无人机传回实时画面,清晰显示出三海里外的鱼群动向时,老人突然伸手抓住海生的胳膊:"这...这真能看得这么准?"
深夜的渔船上,海生在调试新程序,父亲戴着老花镜,认真辨认着屏幕上的鱼群热力图。林心彤站在栈桥尽头,看着月光洒在父子俩身上,听见偶尔传来的争论声——这次不是争吵,而是关于如何把传统渔汛经验融入智能系统的讨论。远处,灯塔的光与无人机的指示灯交相辉映,就像这片古老的海域,正在经历一场温柔的蜕变。
(http://www.qiushuxsw.com/book/j0c0cc.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