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的清晨飘着薄雾,林心彤踩着结霜的青石板,远远就听见金属撞击声。老煤厂门口,新安装的智能制煤机闪着银灰金属光,与墙角堆着的锈迹斑斑的老煤铲形成刺眼对比。
"这铁疙瘩压出的煤球都没个煤味!"六十五岁的赵师傅抡着老煤铲,铲头重重砸在制煤机外壳上,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他的靛蓝棉袄袖口磨得发亮,脖颈处围着的灰围巾沾着细碎的煤渣,"昨儿张大爷来买煤,说烧起来不抗冻!"
林心彤蹲下来,注意到赵师傅右手虎口处的厚茧——那是西十年铲煤留下的印记,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煤黑。她调出设备日志,发现近半个月来,老人总在深夜偷偷用老式模具手工压制煤球,智能制煤机的废料回收箱里,躺着许多被他嫌弃的"不合格品"。
"赵叔,咱给机器装个'老煤工算法'?"她掏出个烟盒大小的芯片,外壳刻着"烟火记忆"。话音未落,胡同里传来三轮车铃声,戴棉帽的刘婶举着手机冲进来:"老赵!你教小年轻摇煤球的视频上热搜啦!"
手机屏幕里,赵师傅正弓着背,双手熟练地转动煤球模具,煤末在他掌心簌簌落下。弹幕飘过:"这手法比机械臂还稳!""看老爷子摇煤球,想起小时候的冬天!"赵师傅的煤铲"当啷"掉在地上,铲头砸在石板上溅起几颗煤渣。
他转身打开铁皮柜,里面整整齐齐码着泛黄的购煤票据,最底下压着张黑白照片:年轻时的赵师傅站在煤堆前,怀里抱着个煤球模具,身后是排着长队的居民。"当年冬天,"他着照片上的煤堆,"家家户户都等着咱煤厂开炉。"
林心彤将芯片插入制煤机,界面瞬间变成手绘风格的煤厂图。当输入"传统蜂窝煤",屏幕自动跳出提示:"检测到非遗工艺,建议采用'赵家三转法',并添加5%黄土配比",旁边还调出赵师傅二十年前撰写的《煤球烧制心得》。
"这...这都记着?"老人的老花镜滑到鼻尖,看着自己年轻时的字迹,眼眶突然泛红。他下意识摸向腰间,掏出那把总也修不好的老煤铲——木柄裂着几道缝,用铁丝缠着加固,这是他用了西十年的"老伙计",铲过的煤能填平半条胡同。
暮色漫进煤厂时,制煤机突然发出特殊提示音。屏幕显示:"检测到节气变化,启动冬日暖心程序"。机械臂按照传统工艺压制煤球,出料口还贴心地附上赵师傅手写的使用说明:"先烧引火煤,旺了再放蜂窝煤"。
赵师傅的手第一次没有颤抖,他顺着机器的引导,用老煤铲将煤球码进竹筐。当智能称重系统显示"重量达标",来买煤的王大爷摸着煤球笑开了花:"嘿!这煤球摸着就瓷实!"赵师傅偷偷用围巾擦了擦煤铲,却把铲面上的反光映进了的眼底。
手机弹出新消息:区文旅局要打造"胡同记忆体验馆",赵师傅的老煤铲和智能制煤机将作为核心展品。林心彤看着老人把老煤铲放进木架,架底压着张字条,是孙子写的:"爷爷的煤铲,铲过了北京城的半个冬天"。胡同里的路灯亮了,暖光透过煤厂的玻璃,在智能制煤机的蓝光上,镀了层温暖的橙红色。
(http://www.qiushuxsw.com/book/j0c0cc.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