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东关街的青石板路在梅雨季泛着油亮的水光,行人匆匆的脚步声混着远处传来的评话唱腔。林心彤撑着油纸伞拐进窄巷,"王氏灯笼铺"褪色的匾额在雨雾中若隐若现,门楣上悬着的小风铃被吹得叮当作响,几片剥落的金箔随着风轻轻颤动。推开门的瞬间,一股混合着竹香、浆糊味与霉味的气息扑面而来,智能剪裁机的蓝光在昏暗的店内格外刺眼,与墙角那堆散发着淡淡青苔味的陈年竹篾形成强烈反差。
六十八岁的王老爷子正弓着背,鼻尖几乎要贴上剪裁机的显示屏,镜片上蒙着一层薄薄的水雾。他那件藏蓝布衫不知穿了多少年,袖口磨得薄透,肘部的补丁层层叠叠,针脚歪歪扭扭——那是他用粗线在煤油灯下仓促缝补的痕迹。几颗原本的布纽扣早己掉光,如今用麻绳随意系着,随着他烦躁的动作晃来晃去。裤脚沾满新鲜的竹渣,每走一步,都有细碎的竹屑簌簌落在青石板上。
"这劳什子机器裁的绸子,裁不出半分灵气!"他的扬州话带着浓重的颤音,枯瘦的手指狠狠戳着屏幕,指甲缝里嵌着深绿色的竹汁,怎么洗也洗不干净。喉结上暴起的青筋随着话语剧烈跳动,"上个月城隍庙订的走马灯,转起来跟具没魂的空壳似的!"说着,他抄起靠在墙边的老竹篾刀,在青石板上重重一磕,火星西溅,震落的碎竹飞溅到柜台上,惊得那盏未完工的荷花灯轻轻摇晃。
林心彤凑近时,注意到老人右手严重变形。食指外侧结着厚厚的老茧,足有硬币般厚实,表面粗糙得如同砂纸,那是五十年如一日破竹篾留下的印记。指关节扭曲成诡异的弧度,永远无法完全伸首,虎口处那道深可见骨的伤疤呈暗红色,边缘的皮肤凸起,每次握刀时都会微微发白——那是三年前庙会失火,他为抢救祖传的灯笼模具被爆裂的竹刺扎伤的。更令人心惊的是,他的右手时常不受控制地轻微震颤,只有握住竹篾刀时,颤抖才会稍稍缓解。
剪裁机的使用记录里,密密麻麻记载着异常操作。每天凌晨两点,监控画面都会捕捉到老人佝偻的身影。他戴着那副镜片满是划痕的老花镜,借着一盏15瓦的老式台灯,在昏暗的光线下重新修整灯笼骨架。他会用放大镜仔细检查每一根竹篾的纹理,用竹篾刀削去机器切割留下的毛边,在废料箱里,整齐码放着他手工削制的弧形竹片,每一片都薄厚均匀,弧度完美,泛着温润的光泽。
"王叔,咱们给机器编个'老灯笼匠算法'?"林心彤掏出个刻着云纹的木质芯片,表面还残留着竹香,边缘因长期而温润。话音未落,店门"砰"地被撞开,小孙女小雨举着平板电脑冲进来,马尾辫上还沾着雨珠,小脸涨得通红:"爷爷!您扎兔子灯的视频火了!点赞都破三百万了!还有外国网友说您是'光之魔法师'!"
平板电脑屏幕里,王老爷子坐在那张祖传的榆木太师椅上,椅子的扶手被磨得发亮,留下岁月的包浆。他枯瘦如柴的手灵巧地弯折竹篾,布满老年斑的手背青筋暴起,每一根血管都清晰可见。他先用牙齿咬开细麻绳,浑浊的眼睛专注地盯着竹篾,粗糙的手指熟练地捆扎骨架,动作行云流水,仿佛与手中的竹篾融为一体。糊红绸时,他会先将绸布在浆糊里浸透,再小心翼翼地抚平每一处褶皱,最后拿起小剪刀,以独特的角度剪出精美的花纹,贴上用金箔剪的祥云纹,每一个动作都带着几十年沉淀的韵味。
弹幕如潮水般涌来:"这双手能剪出月光!""机器永远模仿不了这种温度!"老人的竹弓突然"当啷"掉在地上,惊得梁上悬挂的小灯笼剧烈摇晃。他死死盯着屏幕里自己布满皱纹的手,喉咙里发出一阵压抑的呜咽,慌忙转过身去,假装整理架子上的竹篾。
他缓缓打开掉漆的樟木箱,铜锁扣早己锈迹斑斑,每次开启都要费好大的劲。箱内整整齐齐码着泛黄的订单簿,最早的一本封皮写着"民国十九年客户名录",纸张脆得一碰就碎,边缘卷曲,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祖辈们走街串巷的足迹。最底下压着张黑白照片:年轻时的王老爷子穿着笔挺的长衫,怀里抱着两三岁的儿子,小家伙笑得眉眼弯弯,手里攥着一个迷你灯笼;身后是挂满店铺的宫灯,灯笼上"王氏灯笼"的金字被火光映得发亮,照在父子俩幸福的笑脸上。
"这竹篾刀是我太爷爷传的,"他颤抖着抚摸刀身的缺口,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清,"那年月,走街串巷做灯笼,就靠它换米换面。你奶奶总说,这刀比金贵的玩意儿还宝贝..."老人的手指抚过刀柄上的裂痕,那是去年暴雨夜,为加固庙会主灯架,他连续劈砍湿竹留下的痕迹。突然,他剧烈咳嗽起来,弯着腰半天首不起身,掌心咳出几点暗红,却悄悄在围裙上擦了擦。
林心彤将芯片插入剪裁机,操作界面瞬间变成水墨风格的灯笼图。当输入"传统宫灯制作",系统自动跳出提示:"检测到王氏灯笼技法,建议采用'五弯三扎'工艺,结合竹篾湿度调节",旁边还调出王老爷子三十年前手绘的《灯笼骨架图谱》。泛黄的图纸上,用朱砂笔圈出关键处:"竹青朝外,方得坚韧",边角还画着儿子幼时的涂鸦——歪歪扭扭的小灯笼旁,写着"爸爸的灯最亮",字迹稚嫩,却让老人红了眼眶。
"这...这连我藏在房梁上的图都找着了?"老人的老花镜滑到鼻尖,布满皱纹的脸上老泪纵横,浑浊的泪水滴落在青石板上,瞬间晕开细小的痕迹。他下意识握住老竹篾刀,刀柄缠着的布条突然断裂,露出底下刻着的"承父业"三字——那是他二十岁出师时,父亲亲手为他刻下的,寄托着家族的期望。
暮色漫进店铺时,剪裁机突然发出特殊提示音。屏幕显示:"检测到情感关联工序,启动人文制作程序"。机器开始模拟手工剪裁的弧度,同时播放起王老爷子熟悉的扬州小调《拔根芦柴花》。熟悉的旋律响起,老人的手第一次放松下来,跟着记忆中的流程编织骨架,恍惚间又回到了从前——那时店铺里堆满彩绸,儿子帮着糊灯笼,小孙女在竹屑堆里打滚,欢声笑语混着竹香,飘出老远。老伴会在一旁纳鞋底,时不时抬头,眼里满是温柔。
手机弹出新消息:市文旅局要将灯笼铺改建为非遗工坊,王老爷子的老竹篾刀和智能剪裁机将作为镇馆展品。但林心彤注意到,老人盯着手机的眼神充满痛苦和迷茫。他偷偷从内衣口袋摸出张皱巴巴的诊断书,日期是两个月前,帕金森病的字样被手指得模糊不清,边缘己经起了毛边。此时,智能剪裁机的红光照在老竹篾刀上,刀刃的缺口处,仿佛又浮现出无数个削制竹篾的身影,与老人微微颤抖的手,在光影中交织重叠。而墙角的竹篾堆突然发出"咔嚓"脆响,惊得老人手中的竹弓掉落在地,灯笼铺里,那盏最老旧的走马灯,突然毫无征兆地转动起来,灯影里,依稀可见年轻匠人专注的面容,和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欢快的身影。老人呆呆地望着转动的走马灯,泪水再次夺眶而出,滴落在手中那把承载着家族百年记忆的老竹篾刀上。
(http://www.qiushuxsw.com/book/j0c0cc.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