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观前街的深巷在梅雨季里氤氲着水汽,青石板路被雨水浸得发亮,苔藓在砖缝间肆意生长。林心彤撑着的油纸伞边缘垂下水珠,顺着伞骨汇成细流,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小小的水花。她拐进"文心斋"修笔铺时,门楣上那盏年代久远的铜灯在雨中轻轻摇晃,昏黄的光晕透过蒙着水雾的玻璃,与店内智能研磨机冷冽的蓝光交织成奇异的光影。老笔洗静静躺在柜台后,表面凹凸不平,边缘那道月牙形凹槽里积着厚厚的墨垢,见证着百年的修笔岁月,内里沉淀的墨色如同凝固的时光。
七十二岁的周师傅正佝偻着背,鼻尖几乎要贴上研磨机的显示屏,镜片上蒙着一层薄薄的水雾。他藏青长衫的后领被汗渍浸得发亮,手肘处的补丁针脚细密而整齐,那是他戴着老花镜,穿最细的绣花针,在深夜一针一线仔细缝补的。此刻他布满老年斑的手指正用力戳着屏幕,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墨色,随着动作簌簌掉落细小的墨渣:"这铁疙瘩磨的笔尖全是死锋!"他的吴侬软语里裹着浓重的怒意,喉结上凸起的青筋随着话语颤动,"上个月给书画院修的紫毫笔,写出来的字连笔锋都没了!"话音未落,他抄起案头的狼毫笔杆,重重敲在操作台的金属边缘,惊得木架上悬挂的毛笔像受惊的鸟儿般集体颤动,笔杆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
林心彤凑近时,注意到老人右手拇指与食指间有个硬币大小的凹陷,皮肤呈现出与周围不同的灰白色——那是六十年如一日捏着笔杆修尖留下的印记,凹陷处的皮肤异常光滑,泛着淡淡的光泽。虎口处的老茧厚得如同树皮,沟壑纵横,指关节因长期用力向内弯曲,形成独特的弧度,每根手指都微微蜷曲着,仿佛永远保持着握笔的姿势。研磨机的维护日志里,密密麻麻记录着凌晨三点后的异常操作:周师傅总会蹑手蹑脚地走进店铺,打开那盏罩着蓝布的老台灯,昏黄的光晕下,他取出祖传的歙砚,用竹制水注往砚台里精确地滴七滴水,再亲手研磨修复笔尖。设备废料箱里,那些被判定为"不合格"的笔尖上,还残留着他用放大镜修补过的细小痕迹,每一道划痕都倾注着他的心血。
"周叔,咱们给机器编个'老笔工技法'?"她掏出个刻着竹叶纹的木质芯片,表面的纹理里还渗着淡淡的墨香,边缘因岁月变得温润如玉。话音未落,店门被猛地推开,潮湿的风卷着细雨灌进来,戴圆框眼镜的年轻书生举着手机冲进来,连伞都顾不上收,头发和肩头都被雨水打湿:"周老先生!您修笔的视频在B站火了!有个书法家说看您修笔比看书法展还过瘾!"
手机屏幕里,周师傅坐在那张包浆发亮的太师椅上,枯瘦如柴的手指捏着镊子,动作却稳如磐石。他先是用狼毫笔蘸取特制的胶液,手腕微微颤动,小心翼翼地点在开叉的笔毫上,每一滴胶液都精准地落在需要修补的位置;又拿起刻刀,以西十五度角削磨笔尖,木屑如雪花般簌簌落在青布围裙上,围裙上还沾着星星点点的墨渍,像是不小心滴落的诗句。弹幕如潮水般涌来:"这手法比外科手术还精细!""原来一支好笔是这样诞生的!"周师傅的镊子突然悬在半空,浑浊的眼睛盯着视频里自己布满老年斑的手背——那里有道细长的疤痕,是十年前为抢救一支明代古笔,被锈迹斑斑的笔套划伤留下的,疤痕处的皮肤微微凸起,记录着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他转身打开斑驳的樟木箱,铜锁扣己经锈得发绿,每次开启都要费好大的劲,他用布满老茧的手反复转动钥匙,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箱内整整齐齐码着泛黄的修笔记录,最早的一本封皮写着"民国二十二年客户名录",纸张脆得一碰就碎,边缘卷曲,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最底下压着张黑白照片:年轻时的周师傅穿着笔挺的长衫,怀里抱着五六岁的儿子,小家伙攥着一支毛笔,笔尖在父亲肩头蹭出墨痕,脸上洋溢着天真的笑容。身后墙上挂满了待修的毛笔,木架上贴着"修笔如修心"的横幅,字迹己经有些模糊。"这支笔洗是我爷爷传的,"他用拇指着笔洗内壁的墨垢,声音突然发颤,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当年他在观前街摆修笔摊,日本人的飞机在天上飞,他还护着这笔洗...说这是咱们手艺人的根..."老人的喉结剧烈滚动,说不下去了,只是不停地擦拭着笔洗,仿佛要擦去历史的尘埃。
林心彤将芯片插入研磨机,操作界面瞬间化作一幅徐徐展开的古画。当输入"羊毫笔修复",系统自动跳出提示:"检测到周氏修笔技法,建议采用'三挑三润'工艺,并模拟手工捻毫力度",旁边还调出周师傅西十年前撰写的《毛笔修缮要诀》。泛黄的纸页上,墨迹被岁月晕染,关键处画着重重的波浪线:"修尖需顺毫势,润笔当知水性",字里行间还有用红笔批注的小抄:"黄梅天需在笔杆缠吸水棉""狼毫修复忌用生水"。这些笔记的空白处,偶尔能看到稚嫩的铅笔涂鸦——是儿子小时候偷偷画的小房子和太阳,旁边还歪歪扭扭地写着"爸爸加油",每当看到这些,周师傅的嘴角都会不自觉地扬起。
"这...这连我记在脑子里的法子都知道?"老人的老花镜滑到鼻尖,布满皱纹的脸上老泪纵横,浑浊的泪水滴在操作台的木纹上,瞬间晕开细小的墨色。他下意识握住案头的老刻刀,刀柄缠着褪色的布条,那是老伴临终前用织毛衣的线给他缠上的,如今布条边缘己经起毛,却被他视作珍宝,每次握刀时,都会轻轻布条,仿佛能感受到老伴的温度。记忆突然翻涌,儿子高考那年,他为了攒学费,连续三个月每天只睡三个小时,在台灯下修笔。有天凌晨,他实在撑不住栽倒在工作台,额头磕在笔洗边缘,至今还留着淡淡的疤痕,但他醒来后的第一件事,仍是检查手中未完成的笔。
暮色漫进店铺时,研磨机突然发出特殊提示音。屏幕显示:"检测到情感关联订单,启动人文修复程序"。机器开始模拟周师傅特有的节奏:先以三轻一重的力度旋转笔尖,再用超声波模拟他哈气润笔的温度,同时播放起苏州评弹《珍珠塔》的选段。熟悉的旋律响起,老人的手第一次放松下来,跟着记忆中的流程调整笔尖,恍惚间又回到了过去——那时店铺里人来人往,修笔的文人墨客总爱和他聊上几句,分享书法心得,儿子会蹲在柜台下,用废笔杆搭小房子,时不时抬头看他修笔,眼神里充满崇拜。
手机弹出新消息:市文旅局要将修笔铺改建为非遗传承基地,周师傅的老笔洗和智能研磨机将作为核心展品。但林心彤注意到,老人盯着手机的眼神充满恐惧和迷茫。他颤抖着从内衣口袋摸出一张泛黄的信纸,边缘被反复揉搓得起了毛边,落款日期是八年前——正是儿子留学后再未联系的那年。信纸上只有短短一行字:"爸,我在硅谷做精密仪器研发,修笔没前途的",字迹被水渍晕染,有些地方己经模糊不清,仿佛承载着老人无数个日夜的思念和心碎。此时,窗外的雨越下越大,智能研磨机的蓝光映在老笔洗上,那些沉淀的墨垢,仿佛又浮现出无数支待修的毛笔,与老人微微颤抖的身影,在光影中交织重叠。而店铺角落的老座钟突然发出齿轮卡顿的声响,惊得梁上的麻雀扑棱棱飞起,扑散了满室凝滞的墨香,也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周师傅紧紧攥着信纸,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泪水再次模糊了他的双眼,在这一方小小的修笔铺里,岁月的痕迹和未说出口的牵挂,都化作了笔尖的墨香,萦绕不散。
(http://www.qiushuxsw.com/book/j0c0cc.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