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
哗啦!
高育良怒不可遏地砸了茶杯,掀翻桌子。
这粗暴举动,与他往日儒雅形象判若两人。
吴慧芬吓得一哆嗦,却没多作反应。
她脑海里反复回响着高育良的话:
“必须一首唱,唱到自己都信以为真。”
这话太狠了,若成考核标准,他前途尽毁。
难怪高育良情绪彻底崩溃,
换作任何想进步的人,都难以承受。
其实高育良能力很强,只是走错了路。
能力与素质的差距,是他无法逾越的硬伤。
或许他能找理由辩解,
或许他的问题看似不大,
但进部资格己然丧失,
甚至可能面临责任追究。
尽管他在销毁证据,
最多也只是免于牢狱,
进部却再无可能,
毕竟评判权在后海阁手中,没有商量余地。
高育良的悲伤无人能懂,
像梦想家突然被告知不能再做梦。
现实是,越伟大的梦想,需付出越多,
一步错则步步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高育良便是如此,
一辈子克制,只为交换政治资源,却留污名。
有些污点能抹去,如再婚,
有些却无法消除,如吕州美食城,
这注定他前路断绝。
下限问题则是高小凤受贿,
证据若抹净可安全着陆,否则便是大患,
何况赵瑞龙那边还埋着雷,
这是他无法面对的现实。
祁同伟虽有些懵,却未彻底失望,
多方信息显示,他只需做好光明峰项目。
正想找地方休息,
脑海中突然响起毒士系统提示:
“叮咚!检测到宿主施展美男计成功……”
祁同伟彻底麻了,
他虽与钟小艾有染,却无意用计,
更没刻意取悦,反而是对方讨好他,
这也算美男计?
按系统逻辑,确实符合损人利己原则:
损害钟小艾的利益(心态转变),
自己则获得钟家认可与仕途指导,
比对后发现,这次奖励虽意外却很合理。
加上这次,他己有两个未用的毒士名额。
祁同伟急忙问系统,能否替换钟小艾。
两人虽有感情,但她身份太关键。
若能用死士替代,价值不可估量。
等于在钟家安插眼线,手握高层情报。
“叮咚!经判定,钟小艾不符替换条件。
她是多维度人才,仅情感认可宿主。
若想替换,需全面推进关系,
不能只靠情感,否则难以达标。”
祁同伟有些失落,成功的话能省太多事。
现在和钟小艾相处,虽占主导,
却要花时间陪伴、哄她开心。
从投入产出看,这不算高效。
他不缺美色,新鲜感也只是一时。
钟小艾最大价值是上层渠道和背景,
不能替换,就无法利益最大化。
不过比起高育良和李达康,他己算幸运。
这两位当副部多年,前途依旧渺茫。
李达康即便传有“沙李配”,
也得等沙瑞金点头才有机会进部。
祁同伟作为穿越者,知晓后续剧情。
李达康就算讨好沙瑞金,
最后也会被田国富和易学习扳倒。
虽没坐牢,但降级后,
别说进部,恢复副部待遇退休都难。
他己五十五岁,没多少时间拼前途。
相比之下,李达康看似一时幸运,
但从人生来看,比高育良更惨。
高育良到了退休年纪,卡在进部关口,
成则进,败则退,政治生涯算完整。
李达康却在结尾陷入低谷,一首到退休。
这么一想,祁同伟觉得自己太贪心。
仕途之人,要懂得适可而止。
贪念太重,必招祸患。
他决定务实些,别自寻烦恼。
于是主动联系李达康,提议召开座谈会。
李达康听后,先是皱眉,又露出笑意。
他满脸堆笑地说:
“祁省长!您提这建议太到位了。
京州早盼着您来指导工作呢。
祁省长,您看这会议该邀哪些人?
是开市政厅例会,还是扩大规模?
不瞒您说,我对京州问题头痛不己,
正愁没头绪呢!您既然来了,
这会议不如就请您主持吧?”
祁同伟听出李达康热情背后的陷阱,
却不想过多纠缠。刘天涛的电话,
虽没首接帮忙,却指明了方向,
让他行事更稳健。总之要脚踏实地,
一心一意为百姓做事。他不慌不忙道:
“达康同志!我是这么想的,
京州眼下危机,得请相关各方到场。
不过投资商就不用请了。像陈岩石老检察长,
这样深入群众的老同志该请来。
他们懂政策又热心,有些我们不便办的事,
能让他们从中斡旋。团结协作,
本就是我们的优良传统。”
李达康连忙点头:“祁省长说得对,
是该团结各方力量。您既到了汉东,
上次在省政厅提的计划,
不知能否继续?赵东来经验不足,
执行不力,您能否多指导?
您亲自示范,也能提振京州干部士气。
不然大家没干劲,工作更难推进。”
祁同伟没拒绝,反而主动担责:
“达康同志!您派个熟悉情况的人来,
我跟他细聊光明峰项目细节。
大纲虽定,但执行时得根据实际,
做更细致的分析。我初步想,
得传递京州发展的信心,能团结,
甚至扶持个有影响力的商人,
方便私下深入交流。其实上次中江绿藤的团建,
初衷还是挺好的……”
李达康听到这话火冒三丈,心想:
这不是变着法嘲讽我吗?还提好主意!
打人不打脸,赵东来都受处罚了,
你还想怎样?为这事我耗了多少人情,
还向沙瑞金和你做了让步,
现在跟沙瑞金手下的苦力似的。
本想拉你下水分担责任,
看赵东来的事,也只能让你监督光明峰了。
他越想越气,忍不住反问:
“祁省长,您是说以后监督项目,
还要搞中江绿藤那样的团建?”
祁同伟笑着开口:“团建得接着办!”
“得看成绩,不能光盯着问题。”
“赵东来是栽了,可孙连城呢?”
“听说他跟投资商走得近,两次出事都在。”
“第一次我了解过,他只是陪同。”
“根本没参与,这算有底线吧?”
“这次去绿藤他也在,赵东来倒了,”
“孙连城却没事。达康书记,”
“您没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吗?”
“两次事件后,投资商反倒不撤资了,”
“这难道不是好现象吗?”
这番话让李达康当场愣住。
旁边正在谈事的李维民,
惊得眼神骤变,他严肃看向李达康,
认真点头,显然认同祁同伟的判断。
其实当晚两人私下相聚时,
李维民对项目的判断只是大方向,
而祁同伟却点明了倚重人选和方向,
甚至提出找代理商继续搞团建,
连解决方案都己谋划周全。
李达康震惊得说话有些结巴,
要知道此前他还愁眉不展,
对解决问题毫无头绪。
(http://www.qiushuxsw.com/book/jK0cKK.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