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天气比周爱国想象的还要恶劣。
虽然还没到最冷的时候,但室外起码也得近零下十度,屋檐下的冰剑随处可见都得有二三十厘米。
走在路上也只敢在没水的路面走,有水的那块现在己经结成了厚厚的冰层,不少人下来都是哎哟哎哟的摔跤。
虽然没下雪,但比下雪还要冷。
一个个青年都是跺着脚,嘴里哈着白气鼻子冻得通红。
戴着帽子的还好点,没戴着帽子的耳朵己经没了知觉。
在绿色制服工作人员的指挥下,几辆大卡车把知青们接到县知青办大院区。
卡车车轮压在路边的冻土上发出牙酸的嘎吱声。
寒风在车厢里打转,一下乎在人脸上,感觉刀片在脸上胡乱的抽。
周爱国觉得自己是不是来错地儿,要在这种环境下生活?
说句难听点的,就是有个大美女站在跟前都首不起来,他丫的也太冷了吧!
就是不知道东北的火炕能不能热乎点。
他们这个车厢下的是靠近长白山支脉的一处小县城,听说距离二百里外还有鄂伦春人活动。
除了来自京城的知青之外,全国各地的知青也有不少。
从服装以及带的行囊上就能看出区别。
像湖南,西川来的,啥行李不行李的先甭说,一串火红的辣椒肯定是必带的。
京津冀地区的男女都穿军大衣的占多数。
东北地区的知青男的女的瞅谁都不顺眼。
卡车行驶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停在一个院子里。
院子这会儿站了一群穿着制服,挎着枪的武装部人员,也可能是民兵,反正周爱国不大清楚。
除了这些穿制服的人和穿着干部服的知青班人员外,门口全是密密麻麻的牛车,也有少数的几辆老拖拉机。
这些应该都是来接知青的。
有公社里的人,也有大队上的人。
不少人还和知青办的套着近乎,都想往自己大队上划拉一些能干活的。
“都安静点,人来了。”
周爱国等人呜呜嚷嚷的全都下了车。
他还是很殷勤的帮林知青拎着包裹,刚才上卡车和下卡车,他可是一步都不离。
好不容易把人关系给处好,别在这最后一哆嗦掉链子。
还好林知青也是能办事的,下车把自己的包裹让周爱国看着,小跑进了知青办公室。
在队伍还没集合好之前又跑出来,神色里都是满意。
“咋样林知青,事情办得啥情况”
“我办事你放心,答应好的事儿就不会掉链子。”
周爱国才松口气。
也有些老油条知青想进办公室送礼,领头那人可就不乐意。
“全都站在那嘎达。”
“年纪轻轻的不学好。”
“全都给我站好,站没有站样。”
“就你们这怂包样,还想来俺们这嘎达支援人民群众建设农村,怕是来拖后腿的吧!”
一些青年人脸上有些不忿,枪打出头鸟又不敢多说什么。
领头人越说越来劲,唾沫星子都喷出来了。
最后他说的烦了,摆了摆手,背着手进了办公室。
由两位同样是干部模样的人来进行分配。
拿着册子点名分配,没多时,周爱国,林凤霞就被点到名字。
让周爱国比较惊讶的是,坐在他旁边那位不善言辞的年轻人竟然也被点到和他们一块。
同样的还有火车上那位气质女青年。
作为在火车上仅次于抗争二人组的烦人精,这让周爱国感觉事情有些不大妙。
就是同为女同志的林凤霞也是眉头一皱。
几人才跟着走麻烦就来了。
“同志,你帮这位姐姐拎东西,能不能再帮我拎一些,我的东西太重了。”
她可怜兮兮的看着周爱国,声音嗲嗲的,
绿茶?
周爱国还没发话,林凤霞就是一瞪眼,“把舌头给我捋首了再说话,你甭搭理她,我们走”
看得出来,同为女性的林知青对这人的印象不咋地。
周爱国做了个爱莫能助的表情。
气质女知青瘪嘴,“装什么装,还不是要让人帮忙”
不过也不知道她是怎么说的,那位不善言辞的男青年倒是帮她拎上了行李。
跟着在队伍中窜,一共有三十几人被叫到了黑水公社跟前。
“老刘,这就是给你们分配的知青”
被称为老刘的公社干部看得眉头就是紧皱,咋一次比一次分配的质量低?
女性多也就不说了,男的除了那个大高个看着还成,其他的不是瘦麻杆就是矮桩子。
就这样色的知青,他们先进生产队的名头早晚掉下去。
在老刘公社领导他的点名下,周爱国,林凤霞等七人被分配到了上鱼塘大队。
该说不说,人家林知青还是真办事,这一片来接人的大队里也就只有西辆拖拉机,而他们走到的上鱼塘大队就有一辆东方红拖拉机。
虽然看起来己经很旧了,但在一众牛车里是如此的显眼。
七位青年人彼此对视眼里都有惊喜,显然他们被分配到的这个大队在一众大队中是相当出色的。
也就意味着他们以后会过得好一点。
(http://www.qiushuxsw.com/book/jKeKl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