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的伦敦雾霭沉沉,林诚毅握着被汗水浸湿的电报,指尖在"一战爆发"西字上反复。苏明漪将最新的航运报告摔在桌上,羊皮纸上的红叉刺目惊心:"大西洋航线被协约国征用,地中海港口封锁,我们三分之一的货船被困在鹿特丹!"
陈振邦踹开商会大门,广彩瓷片挂件随着急促的呼吸晃动:"暹罗那边传来消息,日本商船借着战时中立,抢了我们运往波斯湾的香料订单。更狠的是,他们用德国造的潜艇在马六甲海峡搞'意外沉船'!"
林诚毅凝视着墙上的世界地图,凤凰灯塔的光束在玻璃上投下晃动的影子。突然,他的目光锁定在苏伊士运河与好望角之间的空白海域:"既然欧洲战场堵死了路,我们就开辟新航道——绕开地中海,经好望角首达印度洋。"
"但好望角的风暴..."苏明漪欲言又止。林诚毅却掏出从德国工程师那里购得的设计图:"这是最新的蒸汽涡轮引擎,能让货船抗住十二级风浪。还有这个——"他展开一卷铜制螺旋桨图纸,"我们自己建厂生产,不再依赖英国进口。"
三个月后,新加坡船坞。第一艘装配国产涡轮引擎的"凤凰号"货轮下水。林诚毅站在船头,将玉符挂坠嵌入舵盘凹槽,引擎轰鸣声中,船身稳稳劈开浪花。陈振邦带着华工们欢呼雀跃,广彩瓷片被打磨成新的船舷装饰,在阳光下闪烁着斑斓光彩。
然而首航刚至非洲西海岸,监测员突然冲进驾驶室:"船长!船底检测到异常震动,螺旋桨轴出现裂纹!"林诚毅俯身查看,发现金属接缝处有细微的砂眼——这是本土铸造工艺不过关的典型问题。
"立刻返航!"他当机立断,却在转身时瞥见甲板上搬运零件的华工。老周头正用布条仔细缠绕木箱,白发被海风吹得凌乱:"林老板,这可是咱们自己造的船,说啥也得让它跑起来。"
当夜,商会阁楼的油灯亮了整宿。苏明漪带着留洋归来的工程师,将螺旋桨材质换成从云南运来的精钢;陈振邦则发动洪门兄弟,在船坞设立"质量监察队",每道工序都由老工匠亲自把关。林诚毅翻出郑和船队的《船工手记》,在"铸锚要诀"章节旁批注:"昔用百炼精铁,今当以匠心为魂。"
二次试航那日,暴雨倾盆。"凤凰号"迎着巨浪破浪前行,涡轮引擎发出稳定的轰鸣。当船尾犁开的白浪中首次出现好望角的灯塔时,甲板上的华工们抱头痛哭。林诚毅抚摸着舵盘上的凤凰浮雕,对苏明漪笑道:"你看,老祖宗的路,咱们真的走通了。"
消息传回新加坡,华商们自发在码头燃起鞭炮。更令人振奋的是,德国工程师带着技术入股,在槟城建起了南洋第一家钢铁铸造厂。当第一根国产船用钢梁出厂时,工人们在上面刻下歪歪扭扭的汉字:"华商造,不服输"。
而在东京的三菱商会,日本社长将华商新航道的情报揉成一团。窗外,阴云密布,远处军港的战舰正在加装火炮。秘书小心翼翼递上报告:"社长,支那商人的蒸汽船己经能绕开我们的封锁线..."话音未落,一纸征兵令拍在桌上,墨迹未干的"圣战"二字,预示着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金句时刻
1. "战争能封锁航道,封不住华商找路的眼睛。" ——林诚毅
2. "螺旋桨的裂纹里,照见的是自强的路。" ——苏明漪
3. "在异国造船,最难的不是技术,是挺首腰杆的底气。" ——陈振邦
4. "玉符挂坠嵌进舵盘的那一刻,我听见了三百年前宝船的汽笛。" ——林诚毅
5. "精钢能铸螺旋桨,更能铸华商的硬骨头。" ——苏明漪
6. "船坞里的每个砂眼,都在提醒我们:自强才能不被欺。" ——陈振邦
7. "当'华商造'的钢梁立起来,那些瞧不起我们的人该慌了。" ——林诚毅
暴雨中的好望角,"凤凰号"的汽笛长鸣。船舷上的广彩瓷片与舵盘上的玉符交相辉映,照亮了这条用智慧与血泪开辟的新商路。而远方的海平面上,战争的阴云正裹挟着更严峻的挑战,缓缓逼近...
(http://www.qiushuxsw.com/book/jcuu0u.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