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六点,东海市的天空泛起晚霞,警局会议室内的灯光却冷冽如霜。
戚期坐在主位,面前摊着西份资料:分别是苏园园的精神评估报告、叶薇的辅导心理档案、画社学员名单,以及……整容整形机构的客户名单。
“从结果上看,”冉小帆汇报,“过去三年,东海市二十七家整容机构中,有十一家接受过未成年人私下咨询整容服务。我们锁定三例与‘苏园园’面貌接近的改脸数据。”
“我这里有初步面部还原模拟。”她将模拟图像推至屏幕。
投影上,女孩的脸在层层叠叠的肌肉和皮肤建模中逐渐“变形”,最终定格在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上。
“这个女孩名叫孟淼。”冉小帆道,“原籍川南,五年前随母迁入东海市,今年二十一岁,在蓝江医科大学就读,精神科大三学生。”
“她的住址呢?”
“在离美术画社不远的‘听海小区’。”
戚期站起身,目光沉静,“走,我们去她家。”
?
【初探模仿者孟淼的居所】
听海小区是一片偏老式的居民楼,楼道昏暗,铁门锈蚀。
警员在五楼敲响203室。
没人回应。
“确认未反锁。”技术组敲击门锁边缘,“有权限破门吗?”
戚期点头:“推门,别动她的任何私人物品。”
门打开的瞬间,一股冷气扑面而来。
这屋子仿佛不是现代住宅,而是一间早被时间遗弃的镜像剧场。
墙上满是照片,全是“苏园园”的照片,但戚期知道,那不是苏园园——是孟淼扮演的“她”。
她在房间各个角度自拍,从模仿笑容到模仿服饰,再到模仿眼神……她构建了一个虚构的人格,并彻底住进了这具伪装的身体里。
桌上摆着一本厚重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苏园园·重构提要》。
第一页:
“她的死是一次撤离,我的生是一次归位。我是她的延续,是镜子里最干净的倒影。”
第二页:
“我的脸、声音、笑容都归她。我要做她做不到的事。”
——这一页下方,是一张用针线刺入纸面的照片:苏园园生前的毕业照,被剪掉了头。
许霁然低声问:“这是精神分裂?”
戚期摇头:“不是。是有意识的角色转化型人格再造。她并不否认自己是孟淼,只是拒绝承认原始的自己有价值。”
“这不是疾病,是一场‘自愿的寄生’。”
此时,屋内最靠近阳台的一角,突然传来“咔”的一声。
一扇柜门缓缓打开,露出一个暗格——里头竟然是一架老式的菲林相机,还装着未洗的胶卷。
“这应该是她用来拍‘镜像现场’的工具。”技术员小王轻声说。
“所有案件现场,她都在。”许霁然皱眉,“她到底想干嘛?”
“她在记录。”戚期道,“她是我们不知情的‘镜像目击者’。”
?
【镜像人格:心理剖析报告】
当晚,东海市公安局请来了知名精神分析专家刘荻教授,就“模仿人格”案件进行会诊。
刘教授阅完孟淼的全部笔记和影像后,面色凝重:
“这个女孩不是单纯模仿,而是在完成一次‘镜像人格置换’。”
“她通过外形与行为的模仿,逐步丢弃原有的自我认知,用另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替代自己的决策机制。这种行为一般来自极度自卑、自我厌弃或失控创伤后的防御机制。”
“简单说,她不想成为‘孟淼’,她愿意成为‘苏园园’,哪怕她死过。”
“而且,她的记录方式、摄影手法,和2019年湖边案中失踪的那名摄影实习生沈戈,有极高相似度。”
“你们该查查这两人,是否曾在某个心理论坛或培训场景交集过。”
戚期眼神微动,低声对冉小帆说:“调沈戈的社交记录。”
?
【接近真相的落网时刻】
凌晨两点,接到线人通报。
孟淼出现在“东港山精神卫生培训中心”门口。
她换了一件白衣,戴着医用口罩,正站在夜色中对着一个玻璃橱窗发呆。
现场警力不动声色布控。
戚期与许霁然缓步靠近。
“孟淼。”他叫出名字。
女孩缓缓转头,那双眼睛毫无惊慌。
“我不是她。”她轻声说。
“那你是谁?”
“我是镜子里的她。我己经比她更真实了。”
“你为什么模仿她?是受谁指使?”
“没人指使。”她嘴角扬起一丝苦涩的笑,“但她的声音一首在我耳边说话。”
“你知道你出现在多个案发现场吗?”
“我只是想提醒你们,杀她的……不是我。但我知道她要杀下一个。”
“谁?”
孟淼靠近戚期耳边,缓缓说出两个字:“沈玥。”
戚期心头一震。
沈玥,正是叶薇案的心理档案师——三案之中唯一一位曾经深入所有被害人梦境记录的人。
她,是下一位目标?
?
【尾声:命运指针再次转动】
孟淼被带回局内。
她面无表情,全程配合,但始终不承认参与杀人,仅承认“模仿”和“目击”。
而与此同时,一张偷拍沈玥的照片从她手机中恢复——沈玥正在一间心理咨询室内,背影正对镜子,手中拿着一张涂满红笔的纸条。
照片时间:今晚19:42分。
沈玥,真的安全吗?
戚期望着案板上所有连线,意识到一个可怕的轮廓:模仿犯、心理医师、摄影实习生、被害者……他们可能都不是终点。
背后还有一只手,正在让整个“镜像游戏”继续。
(http://www.qiushuxsw.com/book/jlujlu.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