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透过东海市公安局三楼的落地窗,投下一道道斜斜的光影。
戚期端着一杯淡茶,站在窗前,沉默许久。
昨夜会议结束后,他几乎没有合眼。脑中那封信的内容、苏园园的照片、镜中女孩的涂鸦……这一切串联起来,构成了一个他从未想象过的、在城市表层下缓慢扩张的阴谋图谱。
“她开始模仿了。”
这句话仿佛幽灵般在他耳边回荡。
今天,是时候见见苏园园的母亲了。
?
【再访受害人家属】
上午9:30,戚期与许霁然来到苏园园母亲所在的小区。
这是一片老式住宅楼区,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街口是小学和市场,中间掺杂着修车铺和麻将馆,烟火气十足,也藏得住暗影。
敲门的是一位六十出头的女人,名叫苏蕙,曾任中学语文老师,言语文雅但神情警觉。
“你们说是重新调查?”她的手在门口不安地拧着毛衣袖,“案子都过那么久了,还有什么好查的?”
“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线索。”戚期语气柔和,“尤其是关于您曾接到的匿名电话。”
苏蕙的眉头瞬间一皱,脸色泛白,低声道:“那通电话……我都快忘了。”
她犹豫半晌,才将两人迎入屋内。
屋里陈设整洁但略显古旧,墙角有一个木制书柜,摆满中小学教材和杂志。茶几上放着一幅少女遗像,那是苏园园的高中毕业照,笑容明媚。
“电话是案发前一天晚上,大约十一点多。”苏蕙端起茶壶的手微微颤抖,“对方声音是个男的,低沉模糊,只说了一句:‘她要回来看看你了。’”
“您当时什么反应?”许霁然追问。
“我没懂,后来觉得是恶作剧,就挂了。可第二天,园园就……”
她说不下去了。
戚期却发现茶几上一个细节。
苏园园的遗像,镜框的玻璃……被擦得一尘不染。
“您经常擦这个镜框?”他轻声问。
苏蕙一愣,点头,“总觉得……她还在看我。”
“从哪边看?”
她怔住,轻轻道:“镜子里。”
——这不仅仅是怀念。
这是一种“投射型反应”,类似于镜面人格的认知症状。他看向许霁然,两人心照不宣。
就在离开时,苏蕙忽然叫住他们,从抽屉中拿出一个硬纸壳文件夹。
“我一首不敢交出去,这可能是她出事前留下的最后一页纸。”
戚期接过,看见上面是苏园园生前的手写笔记:
“镜中人开始模仿我,她学得越来越像,可我一笑,她就哭,一哭,我就笑。她说想来人间玩几天,我不敢拒绝。她说,她叫‘园·2’。”
下面画着一只眼睛,眼白里,是倒映的自己。
?
【城市角落的跟踪者】
与此同时,市局技术组通过天眼追踪,捕捉到一个反常数据。
从三天前起,一个穿黑衣、长发、帽檐极低的年轻女子,连续五次出现在戚期所到的每个案件现场,包括湖边、咖啡馆、档案馆门外,以及昨天的会议大楼附近。
“她像是我们这边的幽灵。”冉小帆轻声说道。
她调出录像片段,逐帧对比,最终在一张模糊镜头中提取到了女孩的半边脸。
“像极了……苏园园。”
“怎么可能?”许霁然失声。
冉小帆摇头:“我们调取比对,确实不完全一致,但她的骨骼比例、眼距、鼻梁倾斜度……接近90%的相似性。”
“她可能是整容模仿者。”
戚期沉声道:“她正在重构死者的人格与路径。”
“她不是单纯的模仿犯,而是……一枚棋子。”
?
【现场捕影:钟叶案交叉点】
线索指向的下一个交叉点,是钟叶案中女孩叶薇曾就读的美术培训班。
他们赶往“远象画社”时,班主任正在准备下午课程。
“叶薇?”那是一个中年男画师,翻了翻记录,“她三年前来上过几节素描课,然后就不来了。你们要找她?”
“更准确地说,是她当时的‘影子’。”
班主任不解,正要开口,一名学生冲进来:“老师,有人把画室后门喷了字!”
几人迅速赶到后院,见到一排白墙上被喷了一行歪斜的红漆字:
“她从镜里走出来了,我只是她的躯壳。”
“她”究竟是谁?为什么不断通过线索向警方“提示”?
这是一种自我宣告,还是“主谋”借此将自己从案件中洗净?
?
【破镜计划正式开启】
下午西点,市局成立“破镜计划”专项工作组,代号《明目行动》。
组长由戚期暂代,任务如下:
1.追踪“黑衣模仿者”的真实身份与动机
2.回访钟叶案所有精神评估记录
3.调取东海市三年内所有未结整容记录
4.在全市布控含“园”“薇”等姓名变体的女性人口移动轨迹
会议最后,局长周维川看向戚期:“你怎么看这模仿行为的根源?”
戚期沉默良久,只说一句话:
“这是一个犯罪者教会别人如何成为她的世界。”
(http://www.qiushuxsw.com/book/jlujlu.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