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山间的晨雾还未散尽,我就醒了。推开宿舍的木窗,潮湿的空气裹着泥土与青草的气息扑面而来,远处传来几声熟悉的鸡鸣,却再不见往日孩子们追逐打闹的欢笑声——昨天下午,最后一批学生己经背着小书包,跟着家长离校了,空荡荡的校园里,只留下几棵老槐树在晨风里沙沙作响。
七点半,会议室里挤满了人。除了我们支教团队的老师,还有县里的领导、学校的全体教师。墙上的投影仪播放着三个月来的照片:孩子们第一次上手工课时专注的神情,运动会上奋力奔跑的身影,还有那个暴雨天,我们背着低年级学生蹚过积水的画面。看着屏幕上一张张熟悉的笑脸,我的眼眶渐渐发烫。
校长第一个发言,他的声音有些沙哑:“三个月前,夏天老师、陈老师他们刚来的时候,我心里还首打鼓,怕城里来的老师吃不了苦。可你们看看,”他指着墙上贴满的学生作文和绘画作品,“这些都是孩子们在支教老师的带领下完成的!以前我们的语文课就是读课文、抄生字,现在居然能开展课本剧表演、创意写作......”
轮到我做总结时,握着话筒的手微微发抖。打开笔记本,扉页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每一天的教学心得和孩子们的趣事:晓梅第一次主动举手发言的日期,小磊学会写作文开头时开心的模样,还有那个总爱送我野花的小姑娘,每次都把花藏在背后,红着脸说“老师,这是给你的”。
“刚来的时候,我以为自己是来传递知识的。”我的声音哽咽起来,“可慢慢发现,是这些孩子教会了我太多。他们让我明白,即使生活在小县城,眼里也能有星辰大海;即使条件艰苦,依然能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和热爱......”说到这里,泪水再也控制不住,顺着脸颊滑落。
陈老师轻轻揽住我的肩膀,她的眼睛也红得厉害:“记得第一次家访,看到孩子们在昏暗的灯下写作业,我的心就像被揪住了。从那以后,我们开始用午休时间给基础薄弱的孩子补课,看着他们从连拼音都认不全,到能完整地读完一篇课文......”她擦了擦眼泪,“这些日子,与其说是支教,不如说是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轻轻的啜泣声。那个拄着拐杖来听我公开课的老教研员颤巍巍地站起来:“我教了一辈子书,见过无数老师。但你们带来的,不仅是新的教学方法,更是点燃了孩子们心里的火种。”他望向窗外的操场,“以前总觉得,山里的孩子注定要重复祖辈的生活,可现在我相信,他们的未来会不一样。”
散会后,我独自走到教室。黑板上还留着昨天的板书,角落的图书角里,整齐摆放着我们募捐来的绘本。讲台上,不知哪个孩子悄悄放了个手工编织的千纸鹤,旁边压着张字条:“夏老师,我会好好读书,等长大了去看你。”
收拾行李时,手机突然响起。是晓梅发来的语音:“老师,我今天帮奶奶摘豆角了,等秋天豆子熟了,我给你留着!”小磊则发来了一张照片,他站在自家的山坡上,背后是漫山遍野的野菊花,配文是:“老师,这是我画里的大海,等我找到真正的大海,拍给你看!”
返程的中巴车发动时,校门口站满了送行的老师。王副校长塞给我一袋晒干的野山菌:“夏天老师,这是我们山里的一点心意,记得常回来看看。”陈老师靠在车窗上,和来送别的年轻教师们拥抱。远处的山峦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芒,就像孩子们灿烂的笑脸。
还有那句后山的花开了,记得回家……
泪水再次模糊了视线。我知道,这三个月的支教生活,不仅改变了山里的孩子,也在我心里种下了一颗永远不会磨灭的种子。那些与孩子们共度的时光,那些欢笑与泪水交织的日子,都将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而这份牵挂,这份期待,会化作无形的纽带,将我们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
(http://www.qiushuxsw.com/book/lAKclA.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