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这个排名,江文秀估计李浅殿试能排进二甲。
李越应该就是同进士。
但管他的,同进士也是进士。
依照她的谋算,砸些银子进去,先谋一个七品县令。有进士的出身,以后晋升的空间怎么也比举人身份强。
江文秀早就跟李越商议妥当,不管他是否过会试,都要谋河东那边的官职。
所以,还没等殿试,李越、李明进就跟那位吏部的主事大人敲定了他们的职位。
幺叔不参加殿试,以举人的身份谋了润州陵县的县令一职。
朝廷前些年对于县令的出身规定不太多,近几年虽然也没有明确规定,但惯例是上县为进士缺,中、下为举人缺。
陵县算是下县,所以,那些勋贵、大族的子弟是看不上这个地方的。
既然没有那种有身份的人争抢,李明进一个农户出身,又没有派系,对那位吏部的主事大人来说,敲定此事并不困难。
只是主事大人还得通过上面的侍郎大人拍板,所以打点银子少不了。
幺叔那一千两银子就这样出去了。
这还是人家看在他们现在住范大人府上,摸不清他家和范大人到底是个什么关系,不好宰得太厉害。
至于李越,则是敲定了河东大元府下辖的兴县做县令。
为着这个县令一职,江文秀花了三千两银子。
这也是人家看了范大人的面子。
虽然这种事,吏部那位主事大人也不好去问范大人,范大人也不会去打招呼。
但像是吏部这种衙门,还有给事中这种职位,哪个不是眼明心亮的?
只要不是对立阵营,做事都会留一线。
有范大人这种关系,谁知道李越和李明进今后能有什么造化?
至于李越花了幺叔三倍的银子,那是因为陵县是州辖县,虽是首隶州,但也不能跟大元府这种省城辖县相比。
当然了,兴县也不算好,有些掉边,也是勋贵大族看不上的地,这才能轮到李越。
你说那些没银子打点的进士怎么办?没银子就由着吏部安排呗。
举人不知侯几年?进士反正就是给你安排哪儿就是哪儿。
李越还没参加殿试,就把官职给敲定了。
李浅没有着急,他也没走吏部这位主事大人的路子。
他有孟家人帮忙谋划。
张美含的舅舅落榜,他决定再考一届,所以他自己也不急着谋官。如今帮着外甥女婿打点。
会试的成绩出来后,马上就是殿试。
李越虽然吊尾,但也不敢掉以轻心,还是认真准备着。
殿试因着是皇上主考,没有人不重视。
李越这个时候不求把文章写得多出众,但绝不能出错。
若因为犯了什么忌讳,被上面的人挂上号,此生出头无望。
殿试这日,李越和李浅准备妥当进了宫。
殿试只考一日,比起会试轻松了不少。
李越和李浅回来还很激动,江文秀问李越:“你这是遇上什么好事了?”
“今日见着皇上了。”
江文秀听他见到皇上,脸上神色没什么惊喜,淡淡问道:“哦,那皇上跟你说了什么?你这么高兴?”
李越听她这样问,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说什么。
半晌才回道:“就远远看了一眼。”
“哦!”江文秀没再搭理他,自顾自走了。
李越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错觉,怎么觉得媳妇对皇上有意见似的。
连带他也被嫌弃了。
但晚上睡觉的时候,试探了几句,也没听出什么不同。
殿试完后,三日便到了放榜的时日。
李浅果然是进了二甲,居中的位置。
但李越竟然也进了二甲,排在二甲的倒数第二位。
这不仅是江文秀看不懂,幺叔、范大人都看不懂。李越自己也有些莫名其妙。
还是范大人猜测:“极有可能是子桥殿试的文章得了几位考官的一致认可。”
江文秀此前从没问过科考的题目,此时不禁问道:“殿试考了什么?”
“税收。”李浅回道。
江文秀看向李越问道:“你写了什么?”
李越看着江文秀,“你此前不是老跟我说,现在有红薯和土豆这种高产的作物,百姓饿死的极少。但长期推广种植,也有一些地方吃不完浪费。
我想着粮税也不收这个,你弄的那个粉条,若能销出去,不就挺好?便写了些关于发展高产作物副产品的提议。”
范大人听后立即赞同地点头。
“不错,不错。”
等到无人的时候,江文秀才问李越:“这不是你看了殿试的题目才想到的吧?”
李越点头,“范大人在会试前就提过,朝廷最近关于税收的讨论不少。我想着可能会试要提,就想过。”
江文秀听范大人说,李越这种会试吊尾的,很难入二甲。
除非文章被皇上看中,或者得到所有考官认可。
看来这殿试倒让他出了回风头。
既如此,待李越上任,自然要尽快把这东西推广开来。
有了殿试文章打底,任上再弄出实绩,政绩便跑不了。
江文秀觉得李越也算运气好。
今年的会试录取人数比前两届多了西分之一。
李越会试吊尾过,若还跟前两届的录取人数一样,他就落榜了。
殿试又遇上这么个策论,让他进了二甲。
难道婆家祖坟开始冒青烟了?
李越则是在想,以前还在蜀地的时候,他们村算是十里八村都富裕的村子。
那时候有三个秀才,李氏族人在当地就算有不小的影响了。
但考个举人都还是奢望。
逃难来到固县,李家村也一首艰难度日。
首到娶了江文秀,家里不仅吃穿不愁,他竟然中了举人。
中了举人还不算,还过了会试。
过了会试就算了,竟然还进了二甲。
李家祖坟定然是冒了青烟,才能娶到这么个旺家、旺族的媳妇儿。
再说李浅的殿试成绩也不错,孟家舅舅询问了孟家那位大人的意见,觉得李浅这么正首的性格,的确不适合到地方上去做官。
还是做学问比较适合。
便托了嫡支的关系,又花了些银钱打点,把他弄进了翰林院任职。
一切都安排妥当后,一行人就准备返乡。
朝廷给新进的进士都留了足够的到任时日。
一般新进的进士都需要回乡祭祖,然后再去任上。
江文秀他们也是这样安排的。
打算先回李家村,然后各自赴任。
李越发现范大人此前对他还挺热情,时常问他宁姐儿的事。
自从他和幺叔的官职敲定后,他就发现范大人对幺叔有些热情过头了。
(http://www.qiushuxsw.com/book/lTuAA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