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97章 整个京城都知道是李县令夫妇

小说: 二嫁逆袭   作者:采云
求书网 更新最快! 二嫁逆袭 http://www.qiushuxsw.com/book/lTuAA0.html 章节无错乱精修!
 

赵知府其实也私下派了人悄悄潜伏在兴县。

得知李越请了商队来收粉条,他还是有一点担心。

可他也不能不让人收,一个商队他可以压一压。但兴县那么多百姓呢,不让收,怕不是得引起民愤。

听人说那商队是去江南的,他又安心不少。

粉条是兴县的,也是他大元府的。

他的幕僚倒是有些担心,“大人,那商队若是去了京城又如何?”

赵知府也想过这个问题,此时没有很担心,“就算那商队去京城,也不用太担心。商队从兴县去京城,大概得一个月。

我们只要能尽快让府城下面的村子做出大量粉条,本官就即刻上折子。”

上了折子,就先入为主,这功劳就是他占大头。

“大人,反正学做粉条的人己经去了兴县,想来不过三五日便能学会。等人一回来,我们即刻推广。可否先上折子?”

赵知府其实也有些着急,这么大的政绩,不早日收入囊中,他到底不能心安。可反复衡量,还是摇了头。

“府城还没弄出粉条,现在就上折子,容易被监察御史捉到把柄。本官如今这个位置,盯着的人可不少。

且真被人捅了出去,反而让上头的人注意到李县令。”

那幕僚也觉得李越一个没背景的人,只要不是脑子有毛病,就不会跟知府大人作对。

又听赵知府有成算,便没再多劝。

哪知,赵知府心心念念等着送去兴县的人回来。

这一等,就等了整整十五日。

去的时候花了两日,到了兴县休息了两日,学了八日,回来因着江文秀送了不少兴县的土货,马车走得慢,又花了三日。

赵知府中途便遣了人去兴县问情况,得知还在学,也不好说什么。

他的人不是太懂,倒是有人去江文秀之前那铺子跟前学。

那里是丁荷花在教。

但赵知府派去打听消息的人也不知道这里学的和江文秀亲自教的有何差别?

若出了岔子,他们可负不了责。

因此,就算在丁荷花这里看了两日,觉得步骤了解得差不多了,也不敢打包票说万无一失。

最后,还是只能等着派过去的那二十个村妇。

那些村妇回来后,到处跟人说兴县的县令夫人温和有礼,对她们这些农妇都极尽照顾。还跟人炫耀江文秀让她们带回来的礼物。

听得其她妇人羡慕不己,早知道她们也去呢。

当时不是怕学不好,被知府大人斥责嘛。

赵知府可不管这些,立即安排这些人回去教各村的人。

哪知,这些妇人都是被江文秀给彻底洗脑的。

她们回去教人,依然如江文秀那样一丝不苟。

每一个步骤,必须按照规矩来。过滤,必须分多次,否则就是浪费。静置,必须满两日。出来的粉必须先晒干……

但凡不按规矩来,做出来的东西就是次品。

如此,又经过了八日,她们才算把步骤教完。

村民们见她们如此慎重,都担心做出次品,那不是浪费粮食吗?

因此,大元府这边进度极慢。

又过了十来日,各村才开始做出粉条。

而方管事这一路可没耽搁,二十五天就到了京城。

他想着,既然答应了李越,这事就尽量给办好。

不仅卖了李越人情,以后,两家的关系也更牢靠。

他为了将粉条打出名气,也是不惜本钱。

租了个铺子,做了各种口味的粉条出来,免费让人试吃。

觉得好吃,再买干粉条。

他还花了银子请人到处宣传,这粉条是大元府兴县的特产。

因为他舍得花银子,宣扬得满城皆知。前来铺子买粉条的人络绎不绝。

有人好奇问:“这粉条跟面条可不一样,这是什么做的?”

方管事的人也不隐瞒,“红薯做的。”

“红薯?”

“红薯能做成这样?”

“我怎么不相信?”

“小伙子,这真是红薯做的?”

方管事这边的人立即来了精神,“自然是真的,且只用了红薯。”

有人感叹,“这是怎么做出来的?”

“哎,说起这粉条,还得提兴县的县令和县令夫人。这粉条就是县令夫人琢磨出来的。”

大家都爱凑热闹,不少人便好奇问起,“小哥,说来听听呗。”

“你们想听,我便说说。兴县李县令是农户出身,她夫人以前做些吃食买卖。见红薯便宜,便想着用红薯做些吃食。后来,便做出了粉条。

李夫人一开始是在兴县开了个吃食铺子卖粉条,做点小本买卖打发时间。见兴县的百姓都喜欢吃粉条,便想着干脆教大家做。反正各家都有红薯,自己做来吃还节省些。

李县令听说后,就说不仅可以将多余的粮食利用起来,还可以给百姓增加收入。便让李夫人在县衙教村妇们做粉条。

李县令见粉条多了,便说寻个路子卖出去。因着跟我们东家有些交情,就让我们商队去兴县收粉条。

我们东家虽然是商户,但也知道这是利民的好事,立即马不停蹄带着人过去了。”

有人忍不住赞道:“这李县令可真是个好官。”

“李夫人也好。”

方管事的人立即附和,“那可不,我们从兴县离开的时候,大元府的赵知府也派了人去学。李夫人连着一个多月都没休息呢。”

“你们东家也是好人。”

“那是,我们东家也是看李县令一心为民。我们去兴县收货的时候,兴县的村民可高兴了。”

这些话,方管事的人每日会说上几十遍。

粉条还没卖完,整个京城都知道了粉条是兴县李县令的夫人弄出来的。

李县令两口子弄出这东西,不仅没有想着靠这独门方子赚银子,还免费传了出去。

不少百姓都忍不住赞一句:“李县令夫妇大义。”

京城这个地方,就没有秘密可言。

除了各家都有人在外探听消息,皇上还有锦衣卫。

所以,朝堂上也知晓了兴县的事。

李越立即进入了各位大佬的视线,连皇上都关注了起来。

离今年三月初的春闱,不过刚过去西个月。

还有几位大佬记得当初李越殿试的策论。

把李越从三甲提到二甲,当时也是经过了好一番争论。

此时证明,这个决定是对的。

而这位李县令,也如他的文章那样,没有说大话。

上任仅仅三个月,就把他策论所写落到了实处。

而此时,赵知府的折子正好到了通政司。



    (http://www.qiushuxsw.com/book/lTuAA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
求书网 有求必应! 二嫁逆袭 http://www.qiushuxsw.com/book/lTuAA0.html 全文阅读!求书网,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