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未明,京城钟鼓齐鸣,百官接旨入朝。
今日大朝会,不同以往。
不止三公九卿齐至,就连十七位亲王、五路节度使、御前三司、西品以上大臣皆奉诏入殿。诸方势力,齐聚太和殿。
朝堂之上,压抑得令人几乎喘不过气。
龙椅空悬,帝未登台,内监宣诏:“凤后苏氏,擅自出宫、改动北地龙脉、携私兵强破靖陵封印,引起地气震荡,致凤仪殿走水,数十宫人伤亡,今请上殿听审。”
此言一出,百官哗然。
“凤后竟动了龙脉?”
“靖陵封印自先帝而设,她怎敢擅破?”
“这等罪责,足以革爵逐宫!”
沈太后缓缓起身,身着黑底金纹朝服,手执凤令,冷声道:
“凤后虽贵为六宫之主,却未得陛下明旨,便出京擅动北地大势,更引邪术残党于国脉边陲,致凤仪殿被焚,实乃宫政之祸。”
“今请众卿评议,凤后该当何罪?”
大殿一时沉寂,数名宗亲王带头躬身:
“臣等以为,凤后虽有忠志,然其行越礼,理当自陈于君前。”
“若君不问罪,天下如何服?”
这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空旷的金銮道上。
——她,会来吗?
就在众人以为凤后不会露面之时,内侍高声喊道:
“凤后驾到——”
朱门大开,一道身影缓缓步入大殿。
苏瑶身披正凤朝服,步履沉稳,手持灵泉玉简而非凤令,气势并不张扬,却自带威压。
她经过金銮道,每一步,都如敲在众臣心头。
她未低头,也未回避。
只是静静走上丹墀,向空悬的龙椅行一礼:
“臣妾苏氏,奉诏而来。”
沈太后眉眼一动,开口逼问:
“凤后可知罪?”
苏瑶抬眸望她,淡然回道:
“臣妾知行有违制,但不认罪。”
众臣哗然!
“她竟公然抗旨?!”
“太后亲持凤令,凤后竟敢不认?”
苏瑶却不疾不徐,从怀中取出一物——
乃是一枚玉印,铭刻“天命凤后”西字!
众臣大惊:“这不是先帝亲赐凤印?!”
沈太后脸色一沉:“此印早废,何敢为证?”
苏瑶淡然答道:
“此印虽未为制式所列,却为先帝手书旨意,封臣妾为‘镇国凤后’,可独立执权于特情、军务与灵脉。靖陵异变,血龙现世,此等灾祸,若不镇压,恐酿国祸。”
“凤仪殿之火,并非灵脉反噬,而是人为纵火。此事,陛下心知。”
她将灵泉玉简高举,泉芒映照全殿:
“此为灵泉所录真相——靖陵封印破裂、血龙苏醒、凤火镇压,皆可复查!”
祁思源适时上前,奏道:
“臣己核验灵泉记忆,其所证确凿无疑。凤后之举,虽有越礼之嫌,然属迫于国难,实乃功非罪。”
“且渭水伏击,凤后遭三百死士围杀,若非暗部救援,今日恐己香消玉殒。凤后不请罪,实为请命——请陛下肃清宫中奸党,整顿朝纲!”
此言一出,朝堂大哗。
皇帝终现身,缓步登殿,目光沉如深渊。
他未即言,只是扫视群臣。
待众人跪拜毕,才缓缓道:
“太后所言有据,凤后之行确有擅越,但,若她不擅动,又有谁能封血龙、破阴谋?”
“若她不涉险,今朝,谁还敢信这宫中无奸?”
“朕问诸位——若凤后死于渭水,诸卿能承此误?”
一语震殿!
众臣沉默无言。
皇帝转向苏瑶,声音沉而肃:
“苏氏,朕问你,今可愿为国请命,揭宫中阴毒,守社稷清正?”
苏瑶跪地叩首:
“臣妾愿请命,不计自身生死,只愿天下不再见血龙扰脉、鬼影乱宫。”
皇帝振袖而起:
“准!凤后无罪,册封‘镇国凤后’,领凤令、统灵泉军,执御前密令三道,可巡中宫、督朝纲、查太后内苑三司!”
全殿震动!
沈太后骤然变色,厉声问:“陛下意欲何为?凤后一人之力,岂可执三权?!”
皇帝冷然一笑:
“朕意己决。自今日起,若谁敢阻凤后查内廷密案,视同叛逆!”
【章节尾声】
夜,乾清宫。
苏瑶独立宫檐之下,手持凤令,身披金凤披风,望向天穹。
顾延川踏雪而至,低声道:
“你终于得到了,真正的权。”
苏瑶眼中无喜无悲,只轻声一笑:
“得权易,守权难。”
“这一局,我才刚刚落下第一子。”
(http://www.qiushuxsw.com/book/eKAlTT.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