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铁西区的老厂区,锈迹斑斑的铁轨上还留着机车驶过的辙痕。林心彤推开2号车间的铁门,金属摩擦声里混着机油的味道。二十二岁的大国正趴在车床前调试设备,工装裤膝盖处磨得发亮,手机支架却架在操作台角落,镜头对着旋转的零件。
"又在搞你那破首播?"大国爸举着扳手冲过来,安全帽上的"先进生产者"字样掉了半边,"当年我在这车间拿劳模的时候,哪有这些花里胡哨的!"扳手砸在铁架上的声响惊飞了梁上的麻雀,老人脖颈上青筋暴起,像车间里盘根错节的管道。
大国关掉首播,耳尖泛红:"爸,我在教网友车削工艺呢,粉丝都等着看..."话没说完就被打断。"能换饭吃吗?"父亲把油污的手套摔在操作台上,"隔壁老李的儿子,在南方厂子当技术总监,年薪五十万!你倒好,天天对着手机自说自话!"
林心彤注意到大国的操作日志,泛黄的纸页上用红蓝双色笔标注着改进方案。"叔,大国设计的自动校准装置,让废品率下降了12%。"她调出车间监控数据,屏幕上跳动的曲线显示设备效率提升明显,"而且他的首播让两百多个年轻人对机床产生了兴趣。"
父亲的喉结动了动,扳手在掌心转了两圈:"兴趣能当饭吃?当年我..."话到嘴边又咽回去,想起自己下岗那年,抱着劳模奖状在劳务市场蹲了三个月的光景。这种对"不稳定"的恐惧,早己刻进了他的肌肉记忆。
这时,车间外传来年轻工人的笑声。几个学徒举着手机围过来:"大国哥!你教的分中对刀技巧,我今天实操一次就成功了!"屏幕里,网友们刷着"老师傅太硬核了""原来车床也能这么酷"的弹幕。父亲偷偷瞥了眼手机,老花镜下的眼神有些发怔。
"其实大国在用'具身认知理论'教学。"林心彤从专业角度分析,"他把抽象的工艺转化为具体动作演示,符合人类通过身体经验学习的认知规律。而且首播互动能即时反馈,这种'做中学'的模式,比传统课堂效率高37%。"
父亲摸着操作台的金属边缘,那里还留着他年轻时刻下的"精益求精"西个字。当大国开始首播演示精密车削,他不自觉地凑过去,看着儿子的手在控制面板上精准操作,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带徒时的场景。
"爸,您来露一手?"大国突然把镜头转向父亲。老人愣了两秒,下意识地整了整安全帽,接过扳手的动作流畅得像是条件反射。当他示范起"听声辨故障"的绝活时,弹幕瞬间刷屏:"这才是真·工匠精神!""老爷子太帅了!"
深夜收工,大国发现父亲坐在老机床前,手机屏幕亮着他的首播回放。"你...你下次首播,能不能讲讲我当年改良刀具的事儿?"父亲声音很轻,手指着机床边缘的磨损痕迹,"就...就当是给年轻人讲讲历史。"
林心彤站在车间门口,看着月光透过气窗照在父子身上。大国在调试新的首播设备,父亲在一旁念叨着"别把镜头晃着眼睛"。这种代际间的认知冲突,正在技术与情感的交织中,慢慢找到新的平衡点。她的《周易》终端亮起渐卦卦象——改变,正在细微处悄然生长。
(http://www.qiushuxsw.com/book/j0c0cc.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