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惠屿岛的清晨,咸涩的海风卷着海带腥味扑来。林心彤踩着被浪花磨圆的鹅卵石,远远就看见晒场上的争执。六十岁的海伯正举着竹扫帚,对着崭新的智能渔网监测仪挥舞:“这铁疙瘩能懂潮水的脾气?当年我爹教我看云识天气,可比这靠谱多了!”
监测仪的蓝色屏幕在阳光下闪烁,映着海伯布满皱纹的脸。他的裤脚还沾着凌晨出海的鱼鳞,赤脚踩在晒得发烫的石板上,脚趾头无意识地抠着石缝里的贝壳碎屑。二十三岁的孙子阿海攥着平板电脑,喉结动了动,终究没敢开口。
“海伯,您看这个。”林心彤蹲下来,指尖划过监测仪的触屏,“您说的潮汐规律,都被阿海编成算法了。”屏幕上跳出实时数据:水温、盐度、鱼群密度曲线与海伯手抄的《渔汛手记》精准重合,连他独创的“月牙天看鱼群”经验都被转化成了AI模型。
海伯的竹扫帚停在半空,竹枝上的倒刺勾住了监测仪的数据线。他想起五十年前,自己第一次跟着父亲出海,握着用棕榈纤维编的渔网,掌心被磨出血泡。此刻,眼前这张银灰色的智能渔网正随着海风轻晃,网眼里的传感器闪着微弱红光,像极了深海里会发光的灯笼鱼。
“可这网...”海伯突然哽咽,声音被海风扯得断断续续,“当年你阿嬷生病,我就是用这双手织的网,换钱给她抓药...”他的手抚过智能渔网的边缘,粗糙的老茧触到光滑的纳米材料,仿佛触到了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
阿海突然跪坐在晒场上,膝盖磕在石板上发出闷响:“爷爷,我没忘!”他翻开平板电脑,调出3D建模图:传统渔网的菱形网眼结构,与智能传感器完美融合,“您看,这网眼大小还是按您教的‘春疏秋密’调的!”
林心彤注意到晒场角落的老石磨,磨盘上还沾着昨天磨海蛎的残渣。她想起父亲临终前,总念叨着用石磨磨豆浆的香气。“海伯,咱们给石磨也装个‘新心脏’?”她掏出微型发电机,“用太阳能转磨盘,磨出来的海蛎糊还能保持老味道。”
正午的日头最毒时,智能渔网开始自动收网。当监测仪提示“鱼群密度达标”,海伯的手不自觉地做出撒网的动作——这个重复了五十年的动作,此刻却悬在半空。阿海悄悄把平板电脑塞到爷爷手里,屏幕上显示着渔网捕捞轨迹,与他记忆中的最佳路线分毫不差。
“好像...是这么个理。”海伯的竹扫帚轻轻点了点屏幕,“不过这玩意儿要是坏了,可得让我用麻绳捆!”他转身走向老石磨,蹲下来检查微型发电机的接口,老花镜滑到鼻尖,露出眼角欣慰的笑纹。
夕阳把海面染成琥珀色时,林心彤站在礁石上。远处,智能渔网在波光中闪烁,像撒向大海的星子;近处,老石磨在太阳能驱动下缓缓转动,海蛎糊的香气混着咸腥的海风。她摸出贴身佩戴的苗银手镯,突然明白:传承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就像这海岛的日出日落,旧时光与新科技,终会在某个时刻温柔重叠。
手机震动着弹出新消息:省海洋局要在惠屿岛建智慧渔业博物馆,海伯的《渔汛手记》被列为镇馆之宝。而阿海设计的“传统-智能融合渔网”,正作为非遗创新案例在全国推广。浪涛声中,她听见晒场传来爷孙俩的笑声,混着石磨转动的吱呀声,在晚风中飘得很远很远。
(http://www.qiushuxsw.com/book/j0c0cc.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