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的秋阳斜斜照进巷口,林心彤踩着青石板路,远远就听见修鞋机的咔嗒声。赵师傅的铁皮摊位上挂着褪色的“便民修鞋”布幡,旁边的梧桐树下,新添置的智能补鞋机闪着银灰色的光,与锈迹斑斑的老式钉鞋机形成鲜明对比。
“这铁疙瘩吃了熊心豹子胆!”赵师傅举着铁锤,对着智能补鞋机的显示屏首瞪眼,“昨天给王婶补的皮鞋,愣是把鞋跟高度调成三厘米!王婶都七十了,咋穿高跟鞋?”他的藏蓝围裙上沾着鞋胶和线头,口袋里露出半截磨破边的皮尺,尺面的刻度早己模糊不清。
林心彤蹲下来,注意到机器边角贴着张便签,用歪扭的字迹写着“开机键在右下角”。她调出后台数据,发现赵师傅近半个月频繁点击“复古模式”,却始终没启用智能推荐的新材料。“赵叔,咱给机器装个‘老手艺芯片’?”她掏出个U盘大小的装置,外壳刻着“胡同记忆”西个字。
正说着,穿校服的小女孩蹦跳着跑来:“赵爷爷!我奶奶说您把她的千层底布鞋修成‘变形金刚’啦!”女孩举起鞋子,智能补鞋机用的荧光色线脚在黑布鞋上格外刺眼。赵师傅的脸腾地红了,铁锤当啷掉在铁砧上,惊飞了停在鞋架上的麻雀。
“我补了五十年鞋,用的都是棉线、牛皮...”老人的声音突然发颤,粗糙的手掌抚过老式钉鞋机的木柄,那里还留着几代人掌心的温度。林心彤看见他无名指上有道深深的疤痕,是年轻时被鞋钉扎的,如今疤痕处的皮肤依然微微凸起。
她将“老手艺芯片”插入机器,屏幕界面瞬间变成手绘风格。当输入“千层底布鞋”,推荐方案里自动匹配了纯棉线、传统针脚,甚至跳出赵师傅十年前写的补鞋口诀:“针脚密,线要松,千层底里藏春风。”
“这...这咋把我这点家底都翻出来了?”赵师傅的老花镜滑到鼻尖,看着屏幕上自己年轻时的照片——那时他站在修鞋摊前,身后是排得整整齐齐的旧鞋楦。林心彤注意到他的喉结滚动了两下,围裙口袋里的老皮尺突然滑落,她弯腰去捡,指尖触到皮尺边缘的齿痕,那是无数次丈量鞋码留下的印记。
暮色漫进胡同时,智能补鞋机突然发出提示音:“检测到布鞋磨损,推荐手工纳底服务。”屏幕上跳出预约界面,订单备注栏写着:“请赵师傅亲自操刀,用棉线,针脚按老样子。”赵师傅的手指悬在确认键上,指甲缝里还嵌着昨天的鞋胶。
“要不...我再试试?”他嘟囔着,从工具箱里翻出珍藏的牛骨针。当智能补鞋机精准定位到鞋帮裂缝,赵师傅的手却比往常稳当许多,棉线穿过针孔的瞬间,他突然哼起年轻时在修鞋摊常听的京剧片段。
林心彤站在巷口,看着赵师傅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手机弹出新消息:西城区非遗中心要打造“智慧修鞋博物馆”,赵师傅的老皮尺和智能补鞋机将作为“活态展品”展出。梧桐叶沙沙作响,一片落叶正巧落在智能补鞋机的操作台上,与赵师傅的老钉鞋机共享同一片金黄的光。
(http://www.qiushuxsw.com/book/j0c0cc.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