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南京城郊,寒风裹着梧桐枯叶掠过铁皮屋顶,在波纹板上刮出刺耳的哨音。林心彤踩着锈迹斑斑的铁板走进废品站,脚下的铁板随着步伐发出"哐当哐当"的声响,惊起几只在废料堆里觅食的灰鸽子。远处,新安装的AI分拣机正在吞吐塑料瓶,机械臂规律性地起落,金属关节摩擦时发出类似齿轮卡壳的"咔嗒"声。
六十岁的老周正抡着铁钳,朝分拣机的显示屏砸去,铁钳尖在钢化玻璃上擦出几道白痕。"这鬼东西!"他的军大衣下摆沾着机油和碎纸屑,脖颈处围着的红围巾早己褪成浅粉色,边缘线头毛糙得像团乱麻,"昨天把我收来的老算盘当垃圾吞了!那可是民国年间的黄花梨!"老人的吼声响彻整个废品站,惊得屋顶的乌鸦扑棱棱飞起,翅膀拍打声混着远处火车的汽笛声。
林心彤蹲下来,注意到老周的右手虎口处结着厚厚的茧,指甲缝里嵌着深褐色的铜锈——那是常年拆解废旧金属留下的印记。他的军靴侧边裂着大口子,露出里面发黄的棉絮,每走一步都能听见轻微的"咯吱"声。当她调出设备日志时,屏幕蓝光映在老周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显示他连续七天在凌晨三点手动关闭分拣程序,每次操作备注栏都写着歪歪扭扭的字:"疑似珍贵物品,停止处理"。
"周叔,咱们给机器装个'老物件识别系统'?"她从帆布包掏出个核桃大小的芯片,外壳刻着"万物有灵"西个篆字。正说着,收废品的老张骑着三轮车"叮铃铃"冲进来,车斗里的易拉罐晃得叮当响:"老周!你闺女把你收破烂的视频发网上了,点赞都二十万了!"
手机屏幕里,老周戴着老花镜,坐在堆满旧书报的木凳上,用旧牙刷蘸着清水仔细刷去算盘上的污垢。阳光透过泛黄的算珠,在他沟壑纵横的脸上投下斑驳光影。弹幕飞速滚动:"这算盘珠的包浆绝了!""老爷子比AI懂宝贝!"老周的手突然顿住,铁钳当啷掉在铁板上,惊起一片铁锈,他慌忙用沾着油污的袖口擦了擦眼镜,却把镜片抹得更花了。
他转身翻出个铁皮饼干盒,盒盖上印着褪色的"麦乳精"字样。里面整整齐齐码着泛黄的收购单,最早的一张日期是1983年,纸张边缘被手指得发毛。最底下压着张黑白照片:年轻时的老周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怀里抱着扎羊角辫的小女儿,身后堆着成山的旧书报,小姑娘正踮脚去够父亲肩头的竹筐。"我闺女总说,这些破烂该进博物馆..."他的声音突然哽咽,粗糙的拇指反复蹭着照片上女儿的笑脸,铁皮盒边缘在掌心压出红印。
林心彤将芯片插入分拣机,系统界面瞬间切换成水墨风格。当传送带送来个锈迹斑斑的铜锁,屏幕自动跳出检测结果:"清代广锁,建议人工鉴定",旁边还配了幅《天工开物》的锁具插图。老周的眼睛突然亮了,他从围裙口袋摸出把自制的铜刷,蹲在传送带旁轻轻刷去铜锁上的泥垢,露出内侧刻着的"福"字。刷毛与铜面摩擦的沙沙声中,他突然哼起年轻时收废品常唱的小调:"收破烂嘞——旧书旧报易拉罐——"
暮色渐浓时,分拣机发出特殊的提示音。屏幕显示:"检测到木质珠算类物品,启动特级保护程序"。传送带缓缓吐出那把黄花梨算盘,算珠在夕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穿珠的牛筋绳虽己有些发脆,却依然保持着古朴的弧度。老周颤抖着双手捧起算盘,指腹着被岁月磨得发亮的算珠,突然发现横梁内侧刻着的小字:"民国廿三年周记"。他的喉结剧烈滚动,转过头去偷偷抹了把脸,却把脸上的油污蹭得更花了。
手机震动着弹出新消息:市文物局要在废品站设立"民间文物初筛点",老周被聘为特邀顾问。林心彤看着他佝偻的背影在机械臂与旧算盘间穿梭,寒风卷起他褪色的红围巾,像一面小小的旗帜。远处,分拣机的蓝光与天边的晚霞交织,为那些蒙尘的老物件,镀上一层温柔的光。而在墙角,老周的铁皮饼干盒里,那张黑白照片旁多了张崭新的聘书,边缘还带着打印机的温热。
(http://www.qiushuxsw.com/book/j0c0cc.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