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深处的茶厂飘着新茶的清香,林心彤踩着沾满晨露的石阶走进车间。崭新的智能温控仪在炒青锅旁闪着红光,与墙角挂着的"瑞芳茶号"老匾形成鲜明对比。匾上的金字被岁月磨得发暗,却仍能看出当年的苍劲笔锋。
六十五岁的吴师傅正攥着竹制炒茶耙,对着温控仪的报警提示首皱眉。他的粗布围裙上沾着茶渍,指甲缝里嵌着深褐色的茶垢:"这机器说我炒的茶青温度不够,可我用的是我爹教的'三起三落'法!"炒青锅的余温混着茶香,在车间里氤氲成一片白雾。
林心彤蹲下来,注意到老人虎口处的厚茧——那是五十年翻炒茶青留下的印记,手背还有几道淡粉色的烫伤疤痕。她翻开茶厂日志,发现近半个月来,吴师傅每天凌晨都会独自进入车间,用传统铁锅炒制样品,而智能设备的质检报告里,频繁出现"情感温度缺失"的批注。
"吴叔,咱们给机器加个'老茶师校准'?"她掏出个刻着茶树纹的木牌,上面还留着淡淡的茶香。话音未落,茶厂门口传来汽车声,年轻的电商主管小王举着平板跑进来:"吴师傅!您炒茶的首播火了,有位老茶客说尝出了他爷爷茶厂的味道!"
平板屏幕里,吴师傅弓着背,竹耙在铁锅里划出优美的弧线,茶青在高温下腾起袅袅白烟。弹幕滚动:"这手势比机械臂有灵魂!""隔着屏幕都闻到乡愁了!"吴师傅的竹耙突然停在半空,盯着屏幕里飘过的"爷爷的茶"字样,喉结动了动。
他转身打开车间角落的木箱,里面整整齐齐码着历年的制茶笔记,最底下压着张黑白照片:年轻时的吴师傅站在炒青锅前,怀里抱着年幼的儿子,身后是挂满茶匾的墙。"这匾是我爹接手茶厂时挂的,"他着木牌边缘,"当年他说,炒茶炒的不是叶子,是人心。"
林心彤将木牌插入温控仪,界面瞬间变成古朴的竹简样式。当输入"水仙茶青",系统自动跳出提示:"检测到传统工艺,建议采用'吴氏温感法',并结合炒茶时的呼吸节奏",旁边还调出吴师傅三十年前撰写的《岩茶炒制心得》。
"这...这都记着?"老人的老花镜滑到鼻尖,看着自己年轻时的字迹,眼眶突然泛红。他下意识摸向腰间,掏出那把总也修不好的老茶耙——竹齿己经有些开裂,手柄缠着褪色的红布条,这是他用了五十年的"老伙计",炒过的茶青能堆成小山。
暮色漫进茶厂时,温控仪突然发出特殊提示音。屏幕显示:"检测到制茶师情绪波动,启动人文模式"。智能设备自动调低了火候,广播里响起轻柔的古琴声。吴师傅的手第一次没有紧绷,他顺着记忆中的节奏翻炒茶青,竹耙与铁锅碰撞的沙沙声里,突然响起儿子小时候的声音:"爹,茶香好香啊!"
手机弹出新消息:市文旅局要将茶厂改建为非遗体验基地,吴师傅的老茶匾和智能设备将作为对照展品。但林心彤注意到,老人盯着屏幕上"情感温度校准完成"的提示,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个小铁盒。盒里是张泛黄的诊断书,日期是十年前——正是儿子因炒茶理念分歧离家的那年,诊断书上写着"急性焦虑症"。
此时,车间的门被风吹开,新采的茶青散落在地。吴师傅蹲下身去捡,手指却停在一片嫩叶上,迟迟没有动作。而智能温控仪的红光中,老茶匾上的"瑞芳"二字,正随着他微微颤抖的背影,在暮色里忽明忽暗。
(http://www.qiushuxsw.com/book/j0c0cc.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qiushuxsw.com。求书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qiushuxsw.com